图书前言

前言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刑法伴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自私有制产生之后,阶级社会逐渐形成,氏族之间、个人之间经常以掠夺的手段来获取财物。相传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后世将这种军事讨伐称为“大刑”。《国语·鲁语上》记载:“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五刑三次,是无隐也。”这表明,刑法在诞生之初便与其“罚”的功能密不可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礼法不分导致刑法干涉到人的全部生活领域,刑罚也由一定的人恣意裁量,行为人、被害人的身份影响甚至决定处罚的有无与轻重,刑罚方法既十分混乱又十分严酷。近代刑法思想便旨在克服上述封建刑法的干涉性、恣意性、身份性与残酷性特征。详言之,近代刑法以刑罚人道主义思想排除其残酷性,以罪刑相适应原则排除其身份性,以罪刑法定原则排除其干涉性与恣意性。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也是适用刑法之际所必须恪守的铁律。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以前半句为基础,现代刑法学者们构建出精致的犯罪成立体系以使得入罪审查机制合理化、精确化;以后半句为基础,刑罚的使用被限制在犯罪成立的基础上,从而获得正当性,刑罚的轻重也必须与其社会危害性相当。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刑法是将国家的刑罚权力限制在法律的笼子中,侧重于防止国家刑罚权力滥用的法律规范。

具体到我国当代的刑法学研究中,各种刑法学思潮之间对立明显,而主要对立存在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其一,在纵向维度上,我国存在以保护法益为刑法目的的传统刑法教义学与以保护秩序为刑法功能的风险刑法观之间的对立。在时间的纵坐标上,我国社会处于全面发展与深化转型期,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逐步开启我国的后工业化时代,这导致我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除去技术风险之外,环境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经济犯罪、计算机犯罪等非传统犯罪的风险也日益增大。对此,风险刑法观认为,作为防卫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刑法应当起到预防风险,保护人们共同生活秩序的功能。风险刑法观正在冲击着我国传统刑法观,两者之间的博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二,在横向维度上,于现今中国的刑法教义学之中,结果无价值论与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之间的对立十分激烈,前者是日本的有力学说,后者是德国的通说。以此对立为中心,到底应当以前者还是后者为基本立场来构建我国的刑法教义学原理就成为当下的重大课题。这一选择不仅事关我们对本土刑法学资源的整合,更事关中国刑法学应当向何处去。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当代法学的研究方法中,以社会法的方法研究法律现象的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已然兴起,在法理学的研究领域,其与以规范解释为研究方法的刑法教义学的对立之势日益明显,在我国刑法学者的既有研究成果中,已然可以看出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影子,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刑法学的研究领域中也会出现两种研究方法的对立。 

前言

刑法案例研习

不论刑法学思潮如何变迁,法学的实践性决定对刑法学的研习应当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价值导向。因为刑法是对具体案件进行量刑与定罪的法律规范,所以对刑法学的研习就离不开对一个个真实案例的分析,而理论的正确性也终究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从案例中学习刑法理论无疑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刑法学中的各个理论点,从而习得系统、扎实的刑法学知识。另外,刑法在当下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也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那么分析案例、学习案例就势必有助于未来的司法从业者与当下的司法从业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刑法问题。

本教材是编者通过长期积累的刑法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多年的刑法教学经验,并结合当下刑法学思潮的发展,充分考虑刑法学专业本科生与法律硕士生的基础学习与培养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科学理念和遵循刑法学的教学规律编写而成的。本案例研习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以下一些特色。

(1)编写体例贴近实践。本教材采取“引言、本案事实、案件争点、裁判理由与结果、案件评析”的编写体例,从而将案例与理论紧密结合,在概括案例并凝练裁判理由的同时,锁定争点,继而进行学理上的解析,这便于学生对照案例学习理论,也使得学生在完整把握具体案例的同时,又能有效掌握该案件所涉及的具体理论。

(2)案例争点突出。在每一个疑难案例中锁定最为重要的一到两个具体争点,并通过对争点的层层剖析,分析其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务实思维。另外,在做理论分析之际,本教材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分析,并兼顾刑法学理论的新发展,从而力图达到既让学生习得扎实的刑法学基础,又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之上取得一定知识拓展的学习效果。 

(3)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选择实践中具有一定社会影响性的大案、要案及疑难案件进行分析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例如,王立军叛逃案、段义和等爆炸案、吴英集资诈骗案是颇具社会影响的大案,而民工盗窃“天价”葡萄案则是疑难案件。另外,本教材对案例的选择还兼顾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例如,河北三鹿奶粉案事关食品安全问题,王化进等人污染环境案则是山东省检察机关首次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刑法的兴趣,并更准确地把握刑法在当下社会中的具体作用。

本教材共分为18章,第一至第十章是刑法总论案例,由山东大学法学院柳忠卫教授编写;第十一至第十八章是刑法分论案例,其中第十一至第十五章由山东大学法学院周啸天博士编写,第十六至第十八章由山东省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王玮编写。全书最后由柳忠卫教授统稿。 

本教材适合作为本科生与法律硕士生的刑法学习用书,此外也可作为其他各类学科、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及司法实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编著者们参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在此向有关专家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时,限于编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