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
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
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提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
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对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做出了系统指导和部署,也为高校做
好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当前,辅导员工作正面临着互联网时代一系列新观念、新技术、新方式
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
形态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大学校园里的“低头族”、“拇指族”、“快递族”无
处不在,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其思维、学习、生活、
交往方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的引领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已成为辅导员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北京科技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近年
来,学校紧密围绕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着力强化辅导员工作的
职业认同、职业能力和意识自觉、行动自觉,为辅导员成长发展提供坚实有
力的制度支撑和环境保障,也促进了一批又一批辅导员典型人物、先进事迹
和精品项目的不断涌现。
《碰撞:“80 后”辅导员与 “90 后”大学生的青春对话》一书,就是北京
科技大学辅导员教师刘冰同志主动把握时代潮流、形势要求和学生需求,创
造性开展 “网络育人”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刘冰同志自2012 年留校工作担
任辅导员以来,坚持三年如一日,开设微信公众平台和人人网公共平台,为
碰撞: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青春对话
学生撰写以理论指导、思想引导、深度辅导和行为善导等为主题的各类网络
文章,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和 “点赞”,也获得了许多辅导员同人、相关领域专
家领导和社会人士的肯定。
该书主题鲜明、案例生动、文风清新,凝结着刘冰同志对学生健康成长
所倾注的热情和心血,体现着北京科技大学辅导员队伍锐意进取、务实创新
的精神风貌,彰显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希望该书能
够成为全国各高校辅导员和其他学生工作者汲取营养、交流共进的“掌中宝”,
成为青年大学生们的碰撞思想、砥砺成长的“枕边书”,也成为社会各界了解、
认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和感受青年师生青春正能量的一扇亮丽
的窗口!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2015年12月
序
(二)
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遵循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有关精神和工
作导向,突出“精实化、精细化和精品化”工作思路,强化前瞻性、实效性、
示范性相统一,在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精品项目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
索,开辟了以精品项目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新蓝海”,
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激发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动力。学校通过搭建辅导员年级
组交流平台、成立辅导员志趣发展小组、设立 “辅导员创新工作室”,着力打
造“网格化”队伍组织架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突出重点培育、优化过程管理、
强化示范引领,着力做实 “全方位”项目实施保障。
通过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的培育和建设,学校形成了一批定位前沿、基
础过硬、实效明显的优秀“旗舰”项目,引领着学生工作不断向规范化、精品化、
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正是由于精品项目的“细、实、精”,使得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学生对辅导员工作和学生
工作的满意度也逐年提升。
《碰撞:“80 后”辅导员与 “90 后”大学生的青春对话》一书,就是北京
科技大学申报获批的2015 年全国高校辅导员精品项目“‘大冰辅导员’网络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实践”的重要成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
放春满园”。我们欣喜地看到,近三年,学校的学生党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资助育人、社会实践等10 余项工作成果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辅导员在全
国、北京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30 余
人次。
实践证明,精品项目建设业已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
碰撞: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青春对话
途径,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承学生工
作 “精实化、精细化和精品化”定位,进一步加强精品项目建设的系统统筹
和重点培育,为提升工作质量和队伍专业化水平进行更多鲜活有益的探索和
尝试。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
2015年12月
vivi
让青春与大学碰撞
(自序)
一
我是一名高校辅导员。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有13 万余名高校
专职辅导员。辅导员是做什么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说:
“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许多同行说:“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同学们说:“很温暖,但经常也很事儿妈。”
我们对同学们说:“有困难,找导员,我的手机24 小时开机。”
我是一名 “80 后”高校辅导员。说的再精确一些,是一名 “85 后”。我
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拥有并不富裕但很快乐的童年,度过了回味不
尽的中学时光,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踩着高校扩招铺就的“金榜题名”之路
走进了21 世纪的大学校园。如今的“80 后”们,即将或已经走到人生的而立
之年,不知不觉中正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二
我的学生们,都是 “90 后”。相比于 “80 后”的标签——怀旧、固执、独
力、压力,“90 后”的世界则更充满着叛逆、自由、开放、呆萌等崭新的字眼。
但是,当“90 后”成为青年人主力军时,我们不自觉地在 “跟风”、“卖萌”、“吐
槽”中猛然发现,世界仿佛已经在围着 “90 后”而转。
三
不论是 “80 后”还是 “90 后”,我们的青春年华都与大学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多少人的命运,因大学改变;多少人的记忆,因大学精彩;多少人的思想,因大学充盈;多少人的友谊,因大学熔炼;多少人的婚姻,因大学结缘。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每逢周末,学校的运动场总是人满为患,许多的毕业生呼朋唤友,用汗水寻找当年的激情岁月,运动之后再到学校周边的小饭馆一品曾经的舌尖酸甜。我相信,但凡地处城市、交通便利的大学校园,都有相似的景观。这正说明了,大学是 “80 后”、“90 后”们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移动电子终端的升级换代,现在的大学进
入了网络时代。君不见,新生还未报到就已经通过网络建立了“群组”;课
堂上的“抬头率”有多高,基本可以评价教学质量的好坏;校园里嗖嗖穿
行着 “外卖”和 “快递”小哥;路边行走的同学正在聚精会神刷着 “朋友
圈”。在这个人人平等、众声喧哗的网络空间,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正
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相互碰撞,然后或紧密融合,或四散开来。有人说,大
数据与互联网将颠覆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也有人说,偌大的网络能否容得
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四
2012 年的秋天,北京湛蓝的天空和校园微黄的银杏构成了一年中最清爽
的季节,我结束了七年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生涯,迎面遇上一群 “小荷才露
尖尖角”的孩子们,与他们一起开始了为期四年的青春旅程。刚开始做辅导员,
我就被这群 “90 后”们敢说敢做、见怪不怪的风格冲击得找不着北:精心准
备的团队“破冰”游戏,谁知他们早就 “玩腻了”;与一位女生谈话,她直截
了当地说:“老师,我属于会自己选择道路、头撞南墙也不回头的人,你就不
用操心了。”自己还没收到学校职能部门的通知,他们就抱着手机追过来,问:
“导员,网上说的事情是真的吗?”
那个时候,大学校园流行的社交网络还是人人网,“刷人人”成为同学们
每天不知要做多少遍的事情。正在困惑中纠结与挣扎的我,开始学着比我年
龄要小、更懂 “90 后”的辅导员同事们,使用人人网账号发通知、写状态、
晒图片,加上我本身喜爱写文字,常常会针对一个事件或问题写上一段或者一篇文字,慢慢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回应,我很是欣喜。但是,我注意到人人网账号存在各类 “好友”交织、生活与工作话题混杂的情况,于是便摸索着开通了其 “公共主页”的功能,并以“大冰辅导员”为自己命名,算是为自己勾勒出一幅网络形象。我还设置了名为“成长新语”的专栏。这一开头不要紧,自己平日里与同学们相处的所思所感所议,如同清冽的泉水汩汩涌出,幻化成文字,流淌在同学们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上,公共主页也得到更多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同学们的关注,有一篇文章还被评为 “2013 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百篇优秀博文”。“大冰辅导员”这一形象,就成了我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鲜明标签。后来,微信以势不可当之势占据了同学们的手机屏幕,微信订阅号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此时,我便开通了“大冰辅导员”微信订阅号,并根据微信文风更为活泼、亲切、互动的特点,设置了“大冰家书”专栏,相较于 “成长新语”说理性强的特点,更注重平等对话和启发提问。同学们纷纷给出了“更萌了”、“更贴近实际”的好评,慢慢地,订阅号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大冰家书”专栏文章被评为 “2014 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十佳优秀博客”。
五
但是,真正使 “大冰辅导员”微信订阅号获得广泛关注的,却是我的学
生所写的一篇文章。那几天,订阅号后台收到许多陌生人发来的温暖话语,
称赞学生和我在这个纷繁杂乱的网络舆论场中传播了正能量。我很感动,也
很受启发。随后,我开始鼓励学生们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发声,
不断推送学生们的优质评论文章,让大家的思维在相互交流碰撞中绽放火花。
也正是基于这一段时间领导们、同事们的鼓励,我想是不是可以将这3 年来
撰写的网络文章汇编出版,让社会公众了解大学、了解辅导员、了解 “90 后”
的同学们,也为高校辅导员同人们抛砖引玉、分享良言。很荣幸的是,我得
到了研究项目的支持,在短时间内就将想法付诸行动。
向出版社提交选题申报表时,我这样描述本书的定位:全面生动展现互
联网时代高校 “90 后”大学生真实的成长经历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
导员育人理念、做法和思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经验借鉴,为高校辅导
员等教师开展网络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启发,为当前社会舆论中针对在校大学
生较多片面化、世俗化甚至是妖魔化评价的现状注入激浊扬清之风。
不知道这一定位能否取得实际效果,也不知道我能否赢得读者认可。但
我相信,辅导员教师职业天然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一定会助推我在引导和帮助
同学们向上、向善的道路上充满力量,走在前列。
六
本书上编名为 “成长新语”,主要是针对大学生适应大学、自我定位和规
划问题所撰写的指导性文章;下编名为 “大冰家书”,主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关
注的社会话题、校园话题、成长困惑所撰写的对话式文章。附录中收录了我
写给学生家长的信和指导学生撰写的网络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共同构成了一
幅真实的、细致的、生动的大学图景,我期待每一位读者能体会到青春与大
学在碰撞中迸发的激情火花。
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
衷心感谢北京科技大学的领导和同事们。
衷心感谢我可爱的同学们。
衷心感谢每一位支持和鼓励我成长的人。
衷心感谢每一位阅读本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