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不就是那个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在淝水之战中大败,闻风声鹤唳以为晋军追来落荒而逃差点送了命的前秦主么?
没错,就是他。
此人——也值得为他写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
当然。
凭什么!?
苻坚是一个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值得一写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经历、命运、贡献、教训,每一个文史爱好者都不可能不感到巨大兴趣,缺乏的仅仅是了解。
我原先对苻坚(338__385)的印象也很不好,直到1996年我的教学与研究重点转入中国文化史后读了《晋书》等史籍才发现,原来苻坚此人远非如此简单。虽然淝水之战等于为他一生划了一个可耻可悲的句号,但这其实并不代表他的一切,他前期、中期还有许多逗号、问号和感叹号。简单地说,苻坚曾在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中简直“英雄盖世”,堪与中国历史上众多杰出君主一比。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也没能逃脱帝王晚年综合症的魔咒,走向了“英雄末路”。实际上自唐代房玄龄等撰《晋书》以来,包括宋代司马光在内的历代史家,凡是比较详细地叙述北朝史的著作,以及当代一些多卷本通史,都给予苻坚较为全面公平的介绍与评价,认为其功远大于过。只有一些简单的历史教科书才因篇幅所限,只能在叙述淝水之战中让他扮演一个夺路逃命的狼狈角色。
其实只要对北朝史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在晋室南渡后长达两个半世纪包括五胡十六国在内的广义北朝时期,二十余国中仅仅有两国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一个是拓跋氏建立的北魏(386__534),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维持了近百年之久。而此前还有一个,就是氐人苻氏于349年建立的前秦。357年二十岁的苻坚夺权自立。他重用汉族谋士王猛(325__375),力排众议,打击豪强,尊师重学,厉行改革,国力大增。先后翦灭强大的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代,以及汉族的(前)凉,于382年基本统一了北方。疆域之大,有甚于后来的北魏。383年苻坚亲率步骑九十七万大军,试图一举荡平东晋,统一天下。结果淝水之战一败涂地,北方重新陷入一片混乱,前秦分崩离析。两年后他被部将羌人姚苌所杀,396年前秦灭亡。苻坚除了基本上统一北方外,还有另外两大历史性贡献,一个是加强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另一个是发大军平定西域动乱,使汉末大乱以来中断多年的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得以恢复。
双方兵力多达百余万的淝水之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不得是一场真正的特大规模对战,而是一场一边倒的荒唐大战。数近百万的前秦大军除大量逃亡与被俘外,死伤者主要不是被晋军所杀,而是由于慌不择路,自相践踏,落水身亡,或者病饿而死。数量十二倍于敌的秦军竟然压根儿就没有组织起一场稍微像样点的反击。很难让人相信,这支曾经横扫北方各地,如今“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中国古代史上数量空前的大军,竟然成了一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而其最高统帅则是二十多年来威震中原所向无敌的一代豪杰苻坚!
在年年国内国外各讲一遍不断修改教材的过程中,我从文化史角度对前秦和北魏都基本统一了北方而结局却大不相同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什么统一局面鲜卑拓跋氏的北魏长近百年而氐人苻坚的前秦却仅仅维持了几年?为什么曾经所向披靡的秦军表现竟然恁地不堪?一个如此雄才大略谦恭谨慎的政治家、军事家苻坚,怎么竟会犯这样低劣的错误?由于当时我的长篇小说《文明太后》即将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1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重版时易名《风华绝代冯太后》),因此这时候我更加本能地注意到了苻坚一生事迹实在是个极好的长篇小说题材,小说元素比谥号文明太后的北魏冯太后还要齐全。材料集中,斗争尖锐,跌宕起伏,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有的相当复杂。拍成电视连续剧绝对非常好看,而且很有品位。淝水之败,苻坚之死,不仅是苻坚的性格悲剧和人生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而且具有深刻的现代性。苻坚曾经那么杰出,在中国古代史上三百多个帝王级君主中实不多见,但他晚年一点一点地在蜕变。他倒不象某些帝王那样变得荒淫无耻,穷奢极欲,专横独裁,凶恶残暴,因此他的蜕变就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意义。若非《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言之凿凿,很难令人相信淝水之战前几年那个越来越自以为是的苻坚,就是多年来一贯谦虚谨慎从善如流极重仁义的大秦天王。那个当年严禁图谶的英明君主,淝水大败之后竟然会迷信到荒唐的地步,以至于使自己也使前秦失去了重新崛起的最后机会。苻坚亲手毁掉了他一手创立的强大王朝,毁灭了他自己,大大推迟了华夏大地统一的时间,也给广大地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个极其沉重的历史教训似乎并没有引起国人的足够注意。
但是淝水大败之罪并不能完全否定苻坚过去二十多年中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众多贡献。
我们过去对古代游牧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伟大作用认识严重不足。在当今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上古时期“夏”其实是极少数,而各种各样的“夷”却是真正的绝大多数!按孟子的说法,连舜帝都“东夷之人也”,而周文王则“西夷之人也”(《孟子.离娄下》)。就是由于先进的华夏(汉)文化吸引着各族纷纷向华夏(汉)族靠拢、融入,于是华夏(汉)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可见现今汉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上古“四夷”之后。钱穆先生说:“古代的中国人,似乎彼此间根本便没有一种很清楚的民族界线。”他认为四夷与诸夏分别的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这种“用夏变夷”的进程几千年来一直进行着,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不少古代民族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融入了汉族,所以才会出现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几、世界人口超过六分之一的巨型民族汉族。苻坚就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领袖主动带领本族融入汉族的许多卓越代表人物之一,在北方多民族融合上贡献卓著。大家都知道魏孝文帝拓跋宏实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汉化改革,但极少有人了解其实这和苻坚播下的文化种子有重要关系:苻坚将拓跋宏的祖宗被俘的代王什翼犍送入太学学习,从此北魏历代皇帝都有很高的汉文化修养。因此苻坚在中国古代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苻坚与项羽颇有相似之处,在许多方面他比项羽要优秀得多。项羽虽于楚汉相争中失败,却因反衬建立四百年大汉基业的刘邦,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活在人们心中。善良的人们常常忘记了项羽下令坑杀二十余万投降秦军的严重罪行和许多其他重大错误,而过于同情他的“霸王别姬”。苻坚则不幸因淝水之战导致身丧国灭而一直扮演着一个反派与丑角。尽管古今史家都公平地评价他的一生,但普通人,包括许多受过文科大学教育者都并不了解他十分杰出与悲剧的一生,因为即使这些人的历史知识也主要来自于中学课时少教材薄的副科历史课。我决定用艺术形式还苻坚本来面目!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不过我不是为苻坚立传,更非重复史书,而是写小说,是使用了一些历史材料而进行了大量虚构的艺术作品。历史材料在我这里是食材,是油盐酱醋作料,我把它们做成了一盘菜《前秦天王苻坚》。
促使我下决心停掉其他项目而写《前秦天王苻坚》的另一原因是,我要为王猛这个卓越智者塑一尊雕像,要让他从极少数历史学家赞誉的平面历史人物变成妇孺皆知的立体鲜活艺术形象。中国古代史上有不少杰出君王,他们成功的一大原因是身边聚集着一大批智者。这些智者的出色智慧与君王的虚心纳谏,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伟业。中国古代也不乏昏君庸君,他们身边除了必伴生奸佞小人外,其实并不缺乏杰出的忠臣,只不过这些君主听不进逆耳忠言罢了。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几十位相爷级杰出谋士,以汉唐两代最多,所以才会有彪炳千古的汉唐盛世。这种杰出智者不仅谋略超凡,而且人格高尚,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卓越智慧与伟大良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优秀之处往往在他们身上得到集中的生动体现,闪烁着人性与智慧的熠熠光辉。王猛就是其一。他作为生活在文化落后治国乏术氐人掌权环境中的汉族文人,能够做到官居丞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治国理政游刃有余,更显得才智非凡。他在纷争不息的乱世中对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足以和古代史上任何一位杰出政治家媲美,而他身上中国文人宁折不弯的铮铮骨气和清廉自守的节操,却为某些其他优秀的相爷级人物所欠缺。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如此杰出的王猛却是这些卓越智者中最不为人知者!主要原因就是他为苻坚淝水之战大败身亡国灭所累。苻坚曾多次将王猛比作当世孔明,始终委以重任,身兼数个要职,对他言听计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苻坚成功,半在王猛。王猛临终,苻坚问后事,王猛对前秦将来的战略作了精辟分析,特别叮嘱苻坚千万不要对晋作战。古今史家对王猛的改革、施政与战略思想均有高度评价。有一次我在一场关于清史的报告中说:“如果皇帝昏庸还不要紧……”顿时全场大哗。很快大家就发现我面含微笑,岿然不动,知道必有下文,于是安静下来。我说:“我并不是提倡皇帝昏庸。我的意思是,如果皇帝昏庸,大臣明白就行。大臣可以进谏,让皇帝改变主意。最要命的是,皇帝昏庸,还不许大臣明白,那就全完了。”苻坚后来的崩溃式大败,正是他没有听从王猛临终之言和其他大臣力谏的结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朝议发动决定前秦命运的南征时,几乎所有文武大臣都坚决反对,后来苻坚之弟苻融甚至抬出已经去世八年的王猛来,说陛下多次将王猛比作孔明,丞相临终之言不可忘记啊。但苻坚依旧固执己见。大败之后他才一再后悔当初不用王猛之言。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如果王猛还在世……但历史只重事实,不认假设,历史学语言中没有“如果”。我希望这部小说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位杰出智者的关注。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伟人,他们代表着民族的智慧和良心!一个民族之所以能称得上是伟大的民族,就因为它曾经出现过许多有良心有智慧的伟人,并且将继续伟人辈出!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伟大传统,首先体现在那些真正的伟人身上。
长期以来由于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我们对“四夷”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贡献研究很不够,广大群众所知更少。其实历朝历代少数民族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人士,绝不限于元代的蒙族和清代的满族。现在清宫戏泛滥成灾,不少电视剧胡编乱造,奴性弥漫,以丑为美。正是出于这种忧虑,同时也为了实现少年时代的作家梦,2001年夏天起我才决定创作长篇小说《文明太后》(《风华绝代冯太后》)。不过《文明太后》几乎百分之百是北魏的故事,而《前秦天王苻坚》则是以苻坚、王猛为代表的秦国为主,还写了一些以慕容恪、慕容垂为代表的燕国和以桓温、谢安为代表的东晋。所以《前秦天王苻坚》某种意义上是一部新“三国”演义。只不过我才思不逮,远远达不到《三国演义》的水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