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型真菌是一类子实体肉眼可见、徒手可摘的菌物,英文为mushroom 或macrofungi,译为蘑菇。古籍中记载的用于描述大型真菌的文字多达70余个,如“芝”、“”、“菰”、“菌”、“蕈”、“菇”、“蘑”、“耳”等,说明我国菇菌文化多样,底蕴丰厚。近代常用词有“蘑菇”、“蕈菌”和“菇菌”,三者可以说是等位和同义语,比较起来,“蘑菇”易与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混淆,不便使用; “蕈菌”二字的出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籍《本草拾遗》中说: “地生者曰菌,木生者曰蕈”。其使用,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上很有意义,但雅而不俗,把“蕈[xùn]”字念成“覃[tán]”字,“蕈菌[xùn jùn]”念成“覃菌[tán jùn]”的人并不鲜见,常传为笑料,这既不利于商务和学术交流,也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相比较而言,“菇菌”一词简明,大众化,通俗易懂,易被大众所接受,同时,我国历史上有南方称“菌”,北方称“菇”,素有南“菌”北“菇”之说,也有民众称伞菌为 “菇”,称胶质菌为“菌”的习惯。所以,编者认为采用“菇菌”用语,较符合我国社会实际和人民大众的生活习惯,特别是便于国内外商务和学术的交流,建议启用。这也是《中国菇业大典》采用“菇菌”和“菇业”用语的缘由。“菇菌”(mushroom)不等同于“食用菌”(edible mushroom),“菇业”(mushroom industry)也不同于“食用菌产业”(edible mushroom industry),“菇菌”包括食用菌、药用菌、毒菌和其他功效不明的大型真菌。根据中国菇业现状和对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中国菇业的产业结构应涵盖食用菌(edible mushroom)、药用菌(medicinal mushroom)、毒菌(toadstool or poisonous mushroom)毒素和其他功效不明的野生菌(wild mushroom)的开发利用四个方面。
我国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于菇菌的生长、繁衍,孕育了丰富的菇菌种质资源。据报道,我国已知各类大型真菌有3800种,其中食用菌约900种,药用菌500种,毒菌500种,其他1900种为功效不明种类。可见,菇菌研究的空间广阔,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栽培菇菌的原材料非常丰富,加上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使得我国成为各种菇菌人工栽培技术的“孵化地”,发展菇菌产业,堪称人杰地灵。
我国人民栽培和利用菇菌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7000年前。1977年,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化石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开始采食蘑菇了。据历史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菇菌是香菇,约1800年前起源于中国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交界处龙岩村; 其次是木耳,栽培于约1400多年前。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菇菌这朵古老的园艺奇葩在很长一段时间,始终未能绽放。改革开放后,菇菌这朵古老的园艺奇葩终于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国菇菌总产量由1978年的5万多吨上升到2007年的1682万吨,增长了335倍多,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跃升为世界菇菌生产大国。截至2013年底,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已达3169.68万t,产值2017.9亿元,出口51.2万t,创汇26.91亿美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继粮、油、果、菜之后我国的第五位种植业。中国菇业的迅猛发展,的确是史无前例,不仅让世人感到震惊,也引起了我国政府、商界的高度重视,很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科学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菇业。今天,广大的科技人员、企业家、菇农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共同协力奋战,践行科学发展观,大搞科技创新,转方式,调结构,决心把中国打造成菇业强国,未来中国菇业的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食物短缺、环境污染、健康质量下降等难题,菇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高蛋白低脂肪,具保健功能,备受世界人民的青睐,是现代人们所崇尚的健康食品,同时,菇菌的生产是通过自身代谢产生的几种组合酶,降解农林废弃有机物的木质纤维素,合成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等,所以,发展蘑菇生产既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食品,消除环境污染,还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三大难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菇菌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竞相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菇菌工厂化、智能化生产,一些发展中国家菇业也正在崛起,我国菇菌产业在科学研究、生产技术、产品开发和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应对这一新的挑战的关键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多出科技含量高的名牌产品。《中国菇业大典》是一本培养菇菌高级科技人才,满足菇菌教学、科研需求的难得的专业参考书。本书邀请国内外约50位撰稿人,既有业内人士所熟知的资深老专家,又有伴随我国菇业发展而涌现出来的中青年才俊,他们是中国菇业得以兴盛的技术中坚,《中国菇业大典》从编撰到出版,历时3个春秋,凝聚了全体编撰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全书共分6篇37章,300多万字。内容涉及菇菌生物学基础、菇菌栽培(食、药用菌栽培和野生菌、菌根菌驯化栽培)、病虫害防控、保鲜加工、菇菌市场和贸易、资讯等,并附菇菌拉、中、英、日文名称对照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用菌术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中菇菌市场和贸易、菇菌资讯为首次编撰出版。本书是对近半个世纪来我国菇菌生产与科研情况的全面回顾与总结,并融合了国内外报道的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图文并茂,资料新颖,技术先进实用,承载的内涵丰富,反映了我国菇业的方方面面,可供高等院校农业、生物及相关专业师生以及企业家及广大科技管理干部、种植者参考。《中国菇业大典》自2010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普遍好评。为了满足我国菇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及“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的需要,对《中国菇业大典》进行了再版,更新了菇菌生产贸易、菇菌资讯等篇章内容,增补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及精美图片,其中一些资料和图片系首次发表。重新再版《中国菇业大典》是广大读者所期盼的。《中国菇业大典》(第2版)更加贴近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必将对我国菇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了我国菌物界老前辈们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云南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宜昌远安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随州长久食用菌研究所、陕西宁强县真菌研究所、易菇网、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塔拉有机果蔬食用菌基地、诸城市良工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经济上的大力资助,还得到了日本朋友浅轮先生、根田仁博士的鼎力相助,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室研究生付成、刘伟、郭孟配等人在本书部分内容的编撰、电脑制图、文字校对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借《中国菇业大典》再版之际,谨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菇业是中国农业的第五大产业,从业人员达2500万。很多菇农文化层次不高。为了便于菇农理解,本书保留了部分行业沿用的非法定计量单位,如亩、斤,1亩≈666.7m2≈0.0667hm2,1斤=500g=0.5kg。另外,亩、斤等计量单位在菇业历史文献中也一直沿用。
编撰这样大型的著作,要尽善尽美地完成这个重任,就我们的经验和学识水平而言是力所不及的。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书中也难免出现遗漏和谬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