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三十多年前,乔治·P.艾略特在《哈泼

氏》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隐匿

的嫉妒:最后一个肮脏的小秘密》,这篇文章抓住

了我的眼球。“最后一个肮脏的小秘密!”文章让

我想起了许多痛苦经历,而我不希望拥有这些经

历,由于羞愧我将它们埋藏于心底,尽快将它们

驱逐出意识。艾略特帮助我识破了敌人的真实面

目。那就是“嫉妒”。

本书中,我不仅谈到了我嫉妒他人的情况,

而且谈到了我成为他人嫉妒对象的情况。书中涉

及了许多我自身遇到或看到的嫉妒,我通过这些

案例解读嫉妒。那些嫉妒经历有的令人痛苦,有

的令人尴尬,还有的荒谬可笑,从微不足道的琐

事到沉重悲痛的打击,从深藏不露的心思到显而

易见的行为。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嫉妒带来的诸

多令人痛苦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出生于多子女

家庭是童年期产生嫉妒的必要条件。我是家中的独生女,我以

自己为例,反驳了这一观点。

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我的临床观察经验日渐丰富,视野

不断拓展——如同一块石头擦过湖面时,水面荡起阵阵涟漪。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精神病医生,我听到痛苦的患者怪罪各种

各样的因素,却极少听闻他们将造成悲痛的原因归结于嫉妒。

一次,一位患者的治疗有所成效,建立了积极良好的移情,她

发现自己产生了嫉妒,她相信我能够理解并帮助她。她给我带

来了启示:也许,我今后会碰到更多类似案例,这些案例似乎可

以用嫉妒加以解释,我应该通过温和的引导,帮助患者意识到

自己的痛苦来源于嫉妒。于是,我摸着石头过河,小心谨慎地

探索治疗方法。我将这类案例单独整理保存,自此,我便开始

认真地研究嫉妒。

我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为心中的疑惑寻找答案。令人奇

怪的是,我的专业领域——精神病学几乎很少关注嫉妒。然而,

当我把目光转向与我专业相关的精神分析学时,我发现精神分

析学家已经发表了大量关于嫉妒的研究成果。弗洛伊德在提出

解释女性行为的“阴茎嫉妒”之后,很少谈及嫉妒,而他的追

随者梅兰妮·克莱茵深入地研究了嫉妒,克莱茵认为嫉妒起源

于婴儿时期。克莱茵认为嫉妒是人的先天本质,而她的追随

者认为嫉妒是人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争论已经持续了数

十年。

不久后,我开始回顾古典文学作品和现代小说(比如麦尔

维尔的《水手比利·巴德》、谢弗的《上帝的宠儿》等)中描写

嫉妒的文字。后来,一位朋友告诉我,托克维尔曾经揭示了美

国联邦建立初期,社会上弥漫着嫉妒的气息。再之后,我阅读

了但丁的《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丈夫化学界的一位友

人为我引荐了一位中世纪研究学者,他为我推荐了一些不知名

的中世纪时期评价嫉妒的作品,并告诉我,嫉妒在文艺复兴时

期的文学作品中颇受关注,人们通常认为,嫉妒在“七宗罪”

中位列第二。由此,我开始关注和思考《圣经》以及古代文学

和神话中有关嫉妒的描述。我参加了“经典名著讨论组计划”,

之后成为了讨论组的主持人,我重温了弗朗西斯·培根、叔本华、

尼采等哲学家的著作,发现多处关于嫉妒的精妙论述。朋友们

把我的工作比作一场寻宝游戏——沿着线索不断挖掘宝藏,他

们纷纷为我寄来了相关资料,一些资料涉及他们的专业领域(比

如,宗教教会历史),还有一些资料是他们随手翻阅时看见的。

一次,我给一位好友回电话表达谢意,我对她说:“谢谢!我把

约瑟和他弟兄们的故事写在了《古老的嫉妒》一章中。”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奥地利社会学家舍克的巨

著《嫉妒:一种社会行为理论》(原著用德文写作,后被译成英文),

该书涉及了上述大部分研究,此外,还包括20世纪一些第三方

利益集团蓄意利用嫉妒激化矛盾,以及嫉妒在文明进程中发挥

的积极作用。

起初,我发现了四本书的标题或副标题中直接出现了“嫉妒”

字眼。一部是奥地利社会学家舍克的学术著作《嫉妒:一种社会

行为理论》,一部是法国作家欧仁·苏的小说《弗雷德里克·巴

斯蒂安的嫉妒》,一部是俄国作家尤里·奥廖沙的小说《嫉妒》(我

看的是《弗雷德里克·巴斯蒂安的嫉妒》和《嫉妒》的英文译文),

还有一部是法国社会学家雷加的《嫉妒的社会角色》(我和我那

位法语教师朋友首次将该书译成英文)。最近,我发现了奥地利

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茵的《嫉妒与感激》。后来,我又在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一套丛书中发现了新教牧师鲍勃·索尔格的

《嫉妒:心中的敌人》。

除了我自身的嫉妒经历和我在亲朋好友和患者身上发现的

嫉妒,我还注意到有人替他人产生嫉妒,我将这种现象称为“替

代嫉妒”。我在小说、散文、自传等文学作品中挖掘作者苦涩的

嫉妒经历。我曾经认为,在发现自身遭人嫉妒时,我是唯一一

个感到不适的人,可后来,我发现,早在约6个世纪前,公元

14世纪的彼特拉克就探讨了这种感受。古语有云:“别把自己的

喜事告诉他人,那样你能够免遭嫉妒。”

我的办公室里放了一个箱子,里面收集了有关嫉妒的剪报、

文章和书籍。有时,灵感闪现,我会随手把想法写在纸片上或

信封背面,之后放入箱子。

我对于与嫉妒有关的内容保持高度关注,我甚至在一些稀

奇古怪的地方发现了嫉妒的身影。比如,在一场名为“7S:‘七

宗罪’的嗅觉浸润”的“七宗罪”主题艺术巡展中,艺术家用

了七个与视线等高的灰色圆柱形陶瓷容器分别盛了七种味道展

示“七宗罪”,这些味道分别由七位享誉世界的调香大师调制合

成。再比如,在反串节目《“七宗罪”导览》中,那位女艺人在

演绎“嫉妒”时说:“他的腌黄瓜片比我的大。”

千百年来,嫉妒一直遭人唾弃。我觉得较好的应对方式至

少应该是想办法缓解嫉妒,当然,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利用嫉妒,

让嫉妒为我们服务。这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当我向人们询问他们的嫉妒经历时,他们的回答几乎相同,

正如新教牧师索尔格所言,大家几乎都会否认自己曾为嫉妒(即

便它是人类的普遍情感)而苦恼。令我感到震惊的是,一些读

者读完本书后,仍旧认为自己没有产生过嫉妒,至多承认书

中的某些案例让他们回忆起一些事,“当时,我可能产生了嫉

妒”……

当我整理资料时,我渐渐发现,嫉妒几乎从来不会单独出现,

它经常与骄傲、贪婪等“七宗罪”混合在一起,或者与幸灾乐

祸等“罪恶”纠缠不清。当然,嫉妒还会导致人们产生一些行

为反应,有些行为是消极的,比如攻击或侵犯,有些行为是积

极的,比如模仿或追求某些优长。

我原先构想了一幅立体韦恩图,嫉妒处于中心位置,与其

他若干情感和行为反应之间有交集。最后,我放弃了这一构想。

现在,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不仅要看到嫉妒的阴暗面,而

且要看到嫉妒发挥的积极作用。嫉妒为人们提供了重新评估自

我、重新规划目标的机会,只不过人们经常将此忽视罢了。

现在,让我们共同探索嫉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