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学计算机——计算、构造与设计实验指导本书是《大学计算机——计算、构造与设计(第2版)》的配套教材,在内容设置上保持了与主教材内容相呼应,又增加了理工类专业本科生应知应会的一些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如操作系统应用、专业文献检索方法、矢量图绘制、多媒体信息处理、办公软件应用、网络命令与无线组网技术、数字证书制作等。
通过主教材及本书的学习,学生在以下4个方面的能力将会得到提升:
(1) 对计算机的理解能力。通过对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将会帮助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是计算机可以解决的?什么样的问题是计算机没有能力解决的?亦即计算机的能力边界是什么?
计算机内部有怎样的结构?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窗口”?为什么大家都希望内存越大越好?
网络上的信息是如何传送的?如何最大限度保证在网络上传输信息的安全性?
(2) 构造思维能力。利用仿真软件,通过从基本逻辑门到运算器的构造过程设计实验,了解计算机系统自底向上的构造的思路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构造思维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设计的重要素质。
(3) 逻辑思维能力和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的工作就是执行程序,我们希望计算机帮我们完成的所有工作都必须用程序语言来描述。学习程序设计,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借此真正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编程技术,才能说具备了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C语言是最通用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学会C语言程序设计,不仅可以实现各种信息处理,还可以在嵌入式系统开发和接口控制系统设计中大显身手。
(4) 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和自信。本书提供了一些常用软件、信息检索方法等工具的详细应用说明。对于初学者,掌握了计算机的这些基本操作,不仅会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带来很多便利,更主要的是对计算机的各种操作不再有惧怕之心,从而提升自信。
本书由吴宁(第1、2章)、杨振平(第7~10章)、贾应智(第3、4章)和夏秦(第5、6章)编写,吴宁负责统稿。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冯博琴教授的指点,以及同事陈文革、谢涛等老师的帮助。作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本书已实际应用于课堂教学两年,但依然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希望使用本教材的广大师生不吝指正。
作者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