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以下可简称早教)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并从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了众多的研究和探讨。对0~3岁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也正在成为世界潮流。在我国,早期教育不仅被纳入学前教育体系,而且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近几年,国内各种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一方面,许多幼儿园以 “低成本,高质量”和 “托幼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开始普及和推广0~3岁早期教育;另一方面,许多私立早教机构开始面向0~3岁婴幼儿推广专业的早期教育。然而,某些“快餐式”的早期教育培训机构既不规范也不系统,师资严重匮乏甚至不具备教师资质,也缺少早期教育的专业理论,早期教育的质量堪忧。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被定义为“面向3~6岁儿童的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师范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幼儿园培养师资。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学前教育的概念有了新的共识,将年龄范围扩大到从出生到上小学前,但相应的师资培养却没有跟进,所用教材仍然是幼儿师资教材,而没有专门针对0~3岁的早期教育教材,导致早期教育在整个师资培养体系中处于十分薄弱的地位。
“早教基础与实务”是早期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成为一名合格早期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
西方许多教育理念中对早期教育的定义不同,有的认为0~3岁是早期教育,有的认为0~8岁是早期教育,我国普遍将0~3岁教育称为早期教育。本书希望学生对早期教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既掌握相关理论,更能以理论指导实践。本书从走近早教,认识早教,了解早期教育的概念和意义开始,逐步介绍古希腊的早期教育思想、近代早期教育思想,到现代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理论、瑞吉欧方案教学、班克街教育方案、冯德全“零岁方案”、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和感觉统合训练。充分了解早期教育理论之后,进入实践教学,通过技能实践,掌握婴幼儿保育知识,懂得如何组织和实施婴幼儿活动,从而能专业地对婴幼儿家长进行早期教育指导。本书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与评价相结合,对早期教育师资培育具有理论的引领性和实践的指导性,为提升早教师资的教育能力、促进早教师资的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和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本书可作为早教师资专业学生教材,也可作为早教机构教师、教研员等的培训教材,还可供早期教育研究者参考使用。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早期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本书基于工作过程,每一个模块分解为若干任务,每一个任务从具体案例导入,启发学生针对案例中的现象或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再由此引入早期教育的相关理论,给出更多案例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拟场景,并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每一个模块的结尾,均设有围绕该模块的同步实训和教学做一体化训练,并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检测。本书尽量融入鲜活的案例(贴近生活现实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并涵盖了实践运用,教材结构脉络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学习者既能掌握早期教育的理论,又能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本书的具体特点如下所述。
(1) 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以早期教育职业活动过程为导向来设计教材内容,建立起知识与职业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使职业工作“完整呈现”的同时,独立、离散的学科知识内容也得到有机串接,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一体化的新型课程内容,实现了学科课程向工作活动导向课程的跨越。
(2) 以职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职业分析成果,校准教材内容参照系,以高度概括的早期教育职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操作为主线、以理论知识为背景的课程内容结构,实现了课程内容由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
(3) 以职业活动内容为情境。职业教育课程生活化、情境化是职业教育技术的基本要求。为此,本书设计了一系列职业活动情境,将学生置于职场中,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逐步向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完成某项活动)转变。伴随着工作过程,可以完成 “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学习过程,同时在职业氛围中鲜活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
(4) 以职业技能证书为参照。由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小组,科学概括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成长规律,确立学习情境素材并参与教材设计,使学习目标具体、明确、系统,学习内容先进、取舍合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方便学生职业技能养成的同时,也兼顾了学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
本书由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翁治清担任主编并进行全书的大纲制定和统稿工作。北京礼悟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杨淼、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张俞担任副主编,其他参编人员有北京乐星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教育总监张丛林、山东齐鲁师范学院杨斌、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蒋晓莉和夏莹。各项目编写分工如下: 模块一、五、八由翁治清编写,模块二、十由蒋晓莉编写,模块三、四、六由张俞编写,模块七由夏莹编写,模块九由张丛林编写,模块十一、十二由杨淼和杨斌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同类教材和论文,并深受启迪,在此,对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所限,虽然经过了全体编写成员的多次修订和改正,本书可能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批评与指正,以便于我们不断地修订与完善。
编者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