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教学以来,我兼顾教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学科。于是,便有了更为全面地了解考生备考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的机会。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不注重申论科目的复习,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复习上。
从每年的报考人数和最后实际录取的人数上我们不难看出,公务员考试是一个录取率极低的考试,2017年中央国家机关招录公务员人数为2.7万余人,通过资格审核的人数为110余万人。考录比例不到3%。也就是说,如果有100人报考公务员,那么97个人最终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因此,这场考试也被称为当今中国难度系数“爆表”的考试。许多“高材生”曾经满怀豪情地走进考场,最后却灰溜溜败下阵来。以申论科目为例,相当一部分“211”或“985”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最后只考了三四十分,距离申论科目的合格分数线还有不小的差距。按理说,这些考生的学习能力应该相对较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就申论这一科目来分析原因,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不重视该科目的复习,仍以应付高考语文的方式去复习申论,更有考生忽略甚至放弃申论的学习。另外,申论学习方法错误的考生也不在少数,这些问题均导致了申论整体成绩偏低。
一、 针对部分考生持有错误观点的批评
为真正搞清楚考生不注重申论科目以及申论得分低的原因,以便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此类问题,我对部分考生进行了访谈。考生对不注重申论科目复习所持的较为集中的理由是: (1)认为申论是写作科目,自己的文科一直不好,短时间复习难以提高成绩; (2)高考语文就不怎么复习,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透过这两条理由我们却看到了相当一部分考生因对申论的错误认识而导致考试失败的本质。
(一) 认为申论是一门写作科目
事实上,申论并不是一门写作科目。考生所说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其重点在于创作。
而申论却与写作有本质不同,申论的内容不是凭空“创造”的,也不是主观想象的。每一道申论题目的作答,都无一例外地需要严格依据“作答要求”,以“给定材料”为目标来分析加工整合答案。只不过申论科目所反映出考生的思想和意图最终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
因此,申论中的“写作”,更多的是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即: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语言工具,只要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都必须掌握并熟练使用语言这门工具的技能。
申论标准题型规范化解析申论的复习备考其实是一个“规避风险因素”的过程(自序)在这里,我们把申论和写作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如果说写作的主观性比较强,那么申论的客观性相应地也比较强。一篇高水准的申论,必然是严格依据目标“给定材料”,站在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上,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唯物辩证法等方法论并结合当今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思考出来的结果。因此,我们说申论不是一门写作科目,是一门客观性很强的科目。
(二) 认为申论不复习也可以得到较高分数
不复习语文也可以在中考或高考中获得不错的成绩,这样的案例一点也不新鲜。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确实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的确,无论是中考的考生,还是高考的考生,复习外语或数学的考生远远多于复习语文的考生。
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却并非如此。作为评价考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的一门科目,其主要是以反映考生的“政策性”“思想性”和“逻辑性”为目的存在的。然而,绝大多数考生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企业工作人员或者是尚未毕业的应届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是: 较少参与过行政工作甚至是从未参加过工作。对于申论这样的颇具“官样文章范儿”的考查形式知之甚少,对于政府行政机关的文风、措辞更是一无所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进行系统地复习,那么考生所写出的文章必然不能够入阅卷专家的“法眼”,考试失败也是在所难免。
因此,建议各位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给予申论科目以相当高的权重。提高对申论科目的重视程度,加大申论科目的复习力度。要“学”“练”结合: “学”是要求考生认真学习本书上的每一道例题,学习破题的思维,学习解题的思路;“练”是要求考生在重视“学”之时,必须强化练习。必须手写近五年国(联)考真题的每一道题,必须使用“标准答题卡稿纸”来书写,努力地提高卷面质量,合理地为文章谋篇布局,正确地使用文章中涉及的标号和点号。
二、 申论的风险因素
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究竟采用何种复习方法和备考策略可以大幅提高申论的成绩?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申论的复习成本?
多次的公考实战经验告诉我们: 无论是复习还是应考,努力地消除“申论风险因素”是提高申论成绩并降低其复习成本的关键。
那么,究竟什么可以称为“申论的风险因素”呢?答案有三点: 一是复习材料风险;二是复习方法风险;三是作答风险。其中,“作答风险”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包含了“审读作答要求风险”“定位关键信息风险”“加工整合关键信息风险”和“构建正确答案风险”。换一个维度来看,这些风险因素既有主观原因导致的,也有客观原因导致的。
所谓“主观原因”,是指考生的答案因阅卷专家自我意识影响的,受诸多因素干扰的(如: 情绪、疲劳程度、工作强度、阅卷时间等)扣分原因。
所谓“客观原因”,是指考生的答案违反了阅卷规则、评分标准而导致的扣分。
我们为什么将这些因素称为“申论风险因素”?很简单的道理,评阅一份申论试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扣分的过程。因为无论是答卷还是阅卷,都是依赖人的主观性来完成的,这一点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同。因此,申论复习备考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称为“规避风险因素”的过程。
三、 如何规避申论的“风险因素”
将申论科目的复习应考称为“规避风险因素”的意义十分重大。考生不再因为申论的复习较为繁杂而陷入盲目的复习境地。作者设定“风险因素”的目的就在于将该科目的复习量化,让申论科目的复习过程真正任务化,以规避每个风险因素为目的,一步步逼近成功。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因素。
(一) 风险因素一: 复习材料
目前,公务员考试培训教材繁多,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劣质的教材被印上“著名培训机构”的Logo在市场上以次充好、滥竽充数、误导考生。其实考生需要准备的只有两种教材: 一是一本合格的教材;二是一本历年真题。
在此,我们谈一下不合格教材所具备的共同特征,供大家选择教材时来参考评估。
1. 不合格教材的例题比较陈旧
任何一名教师写出的教材,都必然符合公考的方向和潮流。体现在教材里,便是其例题的选取。不夸张地说,如果教材中仍旧出现2010年以前(请注意: 2010年已经很保守了)的例题,那么这本教材必然是被淘汰的教材,必然是被冠以“最新版”的旧教材。
因此,申论科目年年甚至是次次考试都有变化,2010年以前(含2010年)的题目必然是过时的、不列为考查重点的。
2. 不合格教材的名称通常被冠以吸引眼球的修饰词
过分的修饰词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密卷”“命题人亲自撰写”“××天通关”这些词汇修饰的书名往往不合格,靠的是营销词汇来吸引读者。
3. 不合格的教材通常会让考生背诵一些内容
这些被要求背诵的内容通常是“政府工作报告”“时政热点”“官样文章”“领导人讲话”等,并且在一本书中占有相当的权重。
在这里,声明一下本书对此类内容的观点: 不是要求大家背诵这些内容。因为背诵是机械的,没有被消化的。本书则要求考生去学习这些内容的措辞、文风等,为写出合格的申论文章奠定基础。
4. 不合格的教材给出的例题解析往往看不懂
很多教材直接给出了“范文”并没有给出完整的解析过程,考生看了一头雾水,甚至是开始背诵这些“范文”。事实上这些“范文”往往不规范,漏洞百出。
还有一部分教材似乎给出了解析,但是考生却读不懂。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是编写教材的人错了,并非考生错了。然而,往往在这个时候,考生会认为是因为自己行政管理工作经验缺乏而读不懂。
其实,好的教材解析一读便懂。整个解析的过程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导考生得出正确结论。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强调的是“非专业性”,目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在申论教材上便是“通俗易懂”。
(二) 风险因素二: 复习方法
复习的方法至关重要,主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复习阶段的划分;二是复习的总量控制。
1. 复习阶段的划分
建议考生将复习划定为两个阶段(以三个月的复习周期为例)。
一是打基础阶段(两个月时间)。在这个阶段,要求考生必须认真通读教材,从作答申论的方法论,到各类题目的作答思路,再到通过自身深思熟虑得出答案并写到“标准答题卡稿纸”上,循序渐进地体会过去五年的国(联)考每一道真题的解析思路。
其中,特别提醒考生注意: 你所学习的每一类题型、每一道例题最后都需要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答案,并写在“标准答题卡稿纸”上,然后再与本书给出的参考例文比对并寻找差距。
二是全真模拟练习阶段(一个月时间)。这是申论科目提升的飞跃阶段。全真模拟,其题目并不是模拟试卷,市面上的一些“××密卷”“内部预测卷”“命题人命制”之类的试卷全部、无一例外质量低下,均是蒙蔽考生的营销手段,万万不可相信。最好的模拟试卷仍然是近五年的国(联)考真题。
有的考生认为,本书基本上讲解了这些真题,再次作答没有意义。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近五年的国(联)考真题可以称为复习备考的经典,每一套题目都是命题专家潜心研究、多次打磨的结果。每做一次这些题目,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以作者为例: 九年前参加公务员考试时,绝大多套真题都写过三遍以上,我们将这样的过程称为“磨题”。为此,考生的目标就是在考前深度完成近五年的国考题10套,联考题5套。
事实上,能够深度完成上述15套真题的考生,再加上教学技巧和语言培训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申论讲师。然而,绝大多数的申论教师尚未达到此标准。
2. 复习的总量控制
“量变会引发质变”。这句话用在申论科目的复习上一点都不夸张。如果你的复习周期是三个月(12周),每周能够完成2套(手写)高水准的申论,那么在最后的考试中,你的成绩必然是一个理想的成绩。
一套申论的写作字数要求通常是2000字左右。如果完成24套申论,总写作量便在50000字左右,再加上正确的解析引导,最后考试中你的申论成绩必然低不了。因为申论的命题方式相对固定,客观性较强,通过大量的练习完全可以使我们掌握作答方法和技巧并取得高分。
(三) 风险因素三: 作答题目
作答题目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 “审读作答要求风险”“定位关键信息风险”“加工整合关键信息风险”和“构建正确答案风险”。考生需要在学习本教材的过程中结合附录的相关内容认真学习规避以上四种风险的指南(详见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附录四)。
1. “审读作答要求”风险
每一名因申论失败的考生悲剧便是由此开始。命题专家往往会在这一环节设置很多陷阱来迷惑考生,诱导考生丢分。为此,作者总结并优化了审读作答要求的流程并将其程序化,最后写成专题教学文章放在本书的附录一中,请各位考生认真研读。
2. “定位关键信息”风险
“定位关键信息”风险受制于两方面因素。
一是“定位关键信息”风险继发于“审读作答要求”风险。即: 如果审题失误,那么定位到的信息也必然是错误的,因为定位到的关键信息不符合题意。这一风险因素通常会伴着“审读作答要求”风险的规避而消除。
二是因为定位关键信息的方法不当。这属于技术范畴的问题。只要考生吸收了正确理论并加以一定量的练习强化,此风险因素便可以规避。关于定位关键信息的方法同样写成了专题教学文章放在本书的附录二中。
3. “加工整合关键信息”风险
加工整合关键信息是最能体现考生逻辑思维的一步,是基于定位到的关键信息进行的进一步引申。“加工整合关键信息”风险受制于两方面因素。
一是“加工整合关键信息”风险继发于“定位关键信息”风险。即: 如果定位到的关键信息错误,那么据此加工整合的信息也必然是错误的。这一风险因素通常会伴着“定位关键信息”风险的规避而消除。
二是因为“加工整合关键信息”的方法不当。这属于技术上的问题。只要考生吸收了正确理论并加以一定量的练习强化,此风险因素便可以规避。关于加工整合关键信息的方法,可以在附录三中找到详细的介绍。
4. “构建正确答案”风险
构建正确答案是整合申论作答的最后一步,只有这一步骤是直接面对阅卷专家的。也就是说,考生如何审题、如何定位、如何加工整合关键信息阅卷专家是看不到的。只有构建出的正确答案是阅卷专家实实在在可以看到的。
“构建正确答案”风险受制于两方面因素。
一是“构建正确答案”风险继发于“加工整合关键信息”风险。即: 如果加工整合出的关键信息是错误的,那么据此构建出的答案必然错误。这一风险因素通常会伴着“加工整合关键信息”风险的规避而消除。
二是因为构建正确答案的方法不当。这同样属于技术问题。主要受制于考生的卷面因素、答案谋篇布局因素和标号点号使用因素。具体请见本书的附录四。
综上所述,我们将申论科目的复习和应考过程量化为消除若干个风险因素,请大家认真研读本书,努力地去消除一个个影响你成功的风险因素。努力之后你会觉得申论不再神秘,成功不再遥不可及。
最后,预祝各位参加2018年国(联)考的考生取得好成绩。
李剑南
2017年1月5日于北京印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