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老年富,则国家强

老龄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老有所养,让老年人具有购买能力和颐养天年的尊严。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战略问题。杨燕绥团队基于“人均GDP的福利相关性”的研究而发表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从老龄社会发展常态和战略的视角审视了养老保障的多个要素,提出顶层设计的基本框架和“一揽子”方案及其评价与发展的指数,是一个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实操性与影响力的研究报告,对于推进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和保障民生方面的改革,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国开始步入老龄社会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条件已逐步丧失,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却要求质量上升,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社会政策也需要与时俱进;既要适应中等收入需求多样化特点、人口老龄化的代际利益需求,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质量支撑增长格局;还要降低企业成本、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奖勤罚懒、促进就业、改善福祉。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积极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可以为其保驾护航,反之会增加社会进步的阻力。前述提出表明,中国社会保障亟待“调结构、补短板,求公平发展;夯费基、降费率,求和谐发展;用存量、提效率,求积极发展;建机制、大整合、求持续发展”,运用帕累托改进原理,既不降低职工工资水平、又可减轻企业人工成本;通过福利资源最优配置和管理服务创新,让更多人受益,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

该报告在研究老龄社会养老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指导原则,紧紧抓住人均GDP的福利相关性这个将成为检验中国社会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养老保障发展状况,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及科学的顶层设计,明确树立发展目标,排除发展障碍,达成社会共识。特别是基于老龄社会的发展规律,系统研究人口红利发展战略,以及养老资产、养老金融、养老服务等问题。从全面构建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入手,综合养老金、医疗保障、老年住房、老年护理等问题,研究并发表“银色经济发展”“养老金发展”“医疗保障发展”“养老服务发展”四个指数,抓住了老龄社会养老与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能够比较清晰地刻画和反映出一个社会养老保障的发展水平与问题,进而形成很好的政策建议与实践导向。当然,一个指数的形成和完善,特别是培养一个优质的指数,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持续发展与改进的过程。但我相信,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参与,这个“民生保障”指数一定能够成为一个科学的指数。这也体现了清华大学的科研取向,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需要这种具有系统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民间“智库”应当这样成长,我为此感到欣慰和衷心的支持。

刘克崮

2016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