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的这一天,书写到了最后一行,离这本书的第一版写作恰好10年。10年前,我从媒体走进高校还没有多久,角色的转变尚未完成,却意外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信任,而彼时我正在写另一本书,分身无术,学养浅薄,幸得年轻同事们的帮助,勉强完成,诚惶诚恐。交书稿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这本书还会继续写10年以及更久。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版自2009年出版后,很快重印了8次,这个始料未及的成绩给予我内心的不安多于欣喜。这本书在结构上存在的缺陷以及内容的不完善显而易见,让我自觉愧对读者的信任。加之在短短的几年里,中国新闻媒体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迫使传媒业的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不同介质的媒体走向融合,新闻的载体更加多元化,这必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全新的要求。这一切促使我重新撰写《新闻采访与写作》,以求平息内心的不安,以求报答读者的厚爱。
4年前,第二版的写作是艰难的重新探索的过程,几乎放弃了第一版的全部内容,篇幅由十二章扩展为十六章,字数也由39.8万字扩展到50.6万字。第二版更具有了个人的特点,字里行间承载了我对新闻的热爱和理解,承载了我不可动摇的新闻理想,希望读者通过本书看到的不仅仅是新闻采写理论和技能层面的知识,而且也对渗透其中的新闻专业主义追求有所懂得。2014年第二版出版后,迄今已重印了12次。同时,由于本书在全国书店和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存在,也让我不得不敬佩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发行能力。
我不经常查看邮件,当偶然打开邮箱时,总能看到读者来信,有赞扬也有批评,有鼓励也有建议,那些温暖的语言,那些思想的锋芒,那些探索的精神,让我欣慰也让我内心紧迫。虽然我没有及时回复读者的来信,但是,我会做。于是,今年我开始了第三版的写作。
这次写作的不同在于,除了爱和责任的催促,我的写作不再有任何诸如评职称、业绩之类的功利因素。这让我的书写更加自由、从容,更加像我自己。
本次修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书中有关内容进行了全新媒体生态下的重新论述。增加了媒体实践发展的全新元素,如融媒体报道策划、数据支撑下新闻价值的判断、算法推送造成的“信息茧房”问题、机器写作对新闻写作的挑战、作为假新闻的翻转新闻等。〖1〗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前言〖2〗2. 在结构上增加了三章,删除了三章。增加了“新闻策划,让新闻更成熟” “标题,新闻的眼睛” “深度报道,让新闻走向深刻”三章,删去了原来的“通讯和特稿”“网络新闻”及“调查性报道”三章。“通讯和特稿”在“新闻体裁”一章中重新论述,“调查性报道”在“深度报道”一章中重新论述,而以“网络新闻”为代表的新媒体新闻写作体现在全书的各章中,不再单独成章。
3. 重写了“新闻的定义”一章。在包括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VR虚拟现实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力量开始渗入媒体的各个层面的时代,公民新闻、移动新闻、数据新闻、在线新闻、新闻2.0等名词层出不穷,新闻注定要不断被重新定义。
4. 进一步强调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在新闻的客观性、独立性、权威性受到冲击的自媒体时代,清晰而坚定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尤为重要。
在写作的过程中,每完成一章,我就发给我的研究生张栋,他不仅认真地帮我校对,还会不断地鼓励我。“老师,加油。”“老师,最近写得好快。”感谢这个可爱的孩子,有缘成为师生,是我的荣幸。
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纪海虹老师,这已经是我和她合作的第4本书了。10年前,面对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作者,不知她的内心是否有过忐忑,然而,她却从未催逼书稿,总是平静地鼓励和等待,让我这个生性散漫、不够勤奋、到处游走的人不得不集中精力写好这本书,一写就是10年。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们。特别感谢在写作“深度报道”一章时,王克勤老师、叶铁桥老师的帮助,他们作为勇敢的调查记者,是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真相的记录者。调查记者是个了不起的群体,值得我们尊重,值得历史记忆。
本书参考和引用了诸多专业文献和媒体报道,在此一并致谢。
书写完的那一天,学生提醒我晚上要看难得一遇的流星雨。那夜,我在凛冽的寒风中仰望天空,虽然没有看到流星划过,但那天的夜很美,漫天的星星闪耀着钻石般的光芒,明净而安详。
欧阳霞2017年12月29日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