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语文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学习大学语文,不仅有助于迅速提高大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感知世界、辨识复杂事物、应变客观现实和处理实际社会事务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本书是为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而编撰的一本工具性、人文性均较强的实用教材。

本书第一版发行后,很快受到社会普遍好评。在此基础上,我们遵照教育部最新精神,对教材进行修订,进一步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使教材与职教发展趋势契合。修订中我们采纳了各省师生使用教材后的反馈意见,突出了教材在课程改革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汲取了学科最新成果以充实教材,体现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新发展;以新颖的编写体例满足课程改革,并辅以数字化手段促进教学方式改革。

此次修订打破了“以文学史为主线”“以文体为主线”“以主题为主线”的传统编写体例,按照“突出职教特色、着眼素质教育、体现当前时代特征和教学改革要求”的原则,把文选与文学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注重学生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综合能力培养。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阅读与欣赏”,按文学体裁分为诗词曲赋、散文、小说三个单元;下编为“实用写作”,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个单元。本书附录为“口语交际”,分为社交口才、谈判口才、求职口才三个部分。上编侧重语言文学知识,以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的能力;下编侧重实用写作知识,以提高学生实际写作的能力。因此,上编课文多为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作品,下编多为现当代的优秀作品。本书的两个部分,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可分可合。本书可以为各院校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学习目标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取舍余地较大。

本书的主要特色如下。

(1) 选文注重文章的经典性与时代性、艺术性与科学性、审美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可读性相结合。通过学习,使学生既全面提高驾驭母语的能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又丰富其精神世界,培养其审美情趣,以及完善人格和情操。(2) 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经典作品为中心,建构新的编写框架。不片面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是更注重优秀作品的审美启迪功用。全书重在示范,突出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母语“读、写、说”的运用能力,以满足今后岗位工作的需要。

(3) 本书以“过程控制为主”,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才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本书在编写中注重“点”的深入、“面”的拓展、“线”的贯穿,所选篇目有精读、有泛读,篇末列有思考与练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继续自学能力。

本书由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周彬琳老师编著。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和许多专家与同行的支持、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教材改革创新仍在尝试中,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或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读者及专家不吝赐教,以便日臻完善。

编者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