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人际关系与沟通

[2]

[2][1]

任务1人际关系与沟通概述

[3]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得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存的核心需要。”的确,生活中的你、我、他,从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关系认可需求。人们渴望被关爱,渴望与他人建立牢固的友谊,同样渴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矛盾,这也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团结、提高效率、增强群体凝聚力,而且可以使人心情愉悦、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实现人生目标。

但是,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人际关系成为影响健康、学习以及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呈现种种社交障碍症状,如不合群、不善于用合适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善于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意见、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等。

为了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掌握大学生及初入职场者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调节人际交往与沟通中遇到的困扰,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文明素养和社会交际能力,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本教材。

高校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之一是编写与新的教学模式配套的特色教材。本书旨在反映现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学特点,打破传统教材的章节编写体例,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编写方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能力。

因此,本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思路,注重教材与学习主体的内在关系,把“教程”转变为“学程”,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案例丰富、可操作性强,突出实训环节,强调职业特色,注重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书由林宁、李明任主编,常素芳、左慧琴任副主编。具体分工为:李明负责全书的总指导与统稿工作;林宁负责全书体例和框架设计,并编写任务1、任务2和任务3;常素芳编写任务8和任务9;孟晓辉编写任务4和任务5;左慧琴编写任务6和任务7。另外,李明和苏会君负责全书文字的校对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同类书籍、报刊文献及网络资料,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编者对长期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提升,敬请同行学者与专家不吝赐教。

编者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