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高校翻译本科专业基础阶段通常把英语精读和泛读作为培养
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必修课程,鲜有结合翻译专业特点、针对翻译专业需求
的基础阶段语言学习课程。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基础
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 使其对翻译目标、翻译标准、译者的基本
职业素质以及语言与思维模式的差异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从而为高级阶段的
翻译学习做好准备。那么,双语能力和翻译意识的培养应是翻译本科专业基
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编写了本教程,旨在夯实
翻译本科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本教程不但强调双语能力的培养,关注基础
阶段翻译意识的建立,同时侧重对学生双语思维转换的训练及文化知识面的
拓展。其设计理念如下:
第一,以主题知识带动语言学习。本教程每一单元聚焦一个文化主题,
通过两篇背景阅读材料(中英文各一篇,为主题一致的可比文本)、一篇主
题阅读材料(中英双语对照平行文本)、一篇拓展阅读材料,提供该文化主
题下丰富的语料资源,激发学生从广泛深入的阅读中提取语言素材,让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第二,以翻译过程为导向。本教程按照翻译过程设计教学步骤:首先是
知识准备阶段,包括语料整理及发布、课堂陈述及讨论;其次是分析与阅读
阶段,包括针对交际背景、语篇特征、主旨大意、词句语义的分析性阅读,
前言
II
文化文本分析与应用教程
中英文本文化、语篇、词句层面的对比与分析,以及双语转换、翻译决策的
讨论等;最后是应用与拓展阶段,包括自主学习拓展阅读材料,提取语言素材,
完成阅读、写作或口语的交际任务,进行课堂陈述等。
第三,以“分析”和“应用”培养翻译意识。“分析”不仅是语言层面
的分析,还有翻译层面的分析;“应用”是指借助中英可比文本的参照功能
来识别文化概念,总结文化术语、常规表达和常用搭配,并借助中英平行文本,
观察双语转换中的翻译现象,最终形成一种“翻译意识”。因此,可比文本
和平行文本的分析与应用是一种双语输入的学习模式。学生不断进行双语思
维转换,这也是一个两种文化相互碰撞,两种思维相互磨合,两种语言互相
弥补、并行提高的过程。通过观摩、对比、分析、借鉴的方式来提高语言学
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文化意识和翻译意识。
本教程以文化为主题,选取语言地道、主题突出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英语
文本,以及双语对应程度较高的汉语文本。全书共十个单元,分别围绕文明
之源、宗教神话、教育之别、歧视与人权、婚姻与金钱、快时尚、婴儿潮、
女王万岁、印度掠影、移动支付等文化主题展开。每一单元主要包括课前活
动、背景阅读、主题阅读、拓展阅读、项目应用几个部分。材料从不同的角
度和层面对同一主题展开讨论,并设计双语语料整理、词汇练习、阅读理解、
语句对比与分析、词句翻译、主题知识拓展项目等任务。每个单元的教学时
间一般为两周,每周可安排六至八个课时。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旨在提高
学生在单词、句子、篇章、修辞层面的语言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加深学生
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培养其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帮助学生积累英汉平行
语料,提高其英语表达的能力,掌握如何利用双语文本来实现理解原文、输
出译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翻译意识及双语转换能力,从而为高年
III
级翻译专业课奠定语言应用、转换技巧、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基础。
本教程的编写特色体现在:首先,以知识为依托,将语言资源视为学习
知识的工具。通过对主题知识的深入探讨,丰富学生的语言资源,特别是双
语资源。第二,改变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分离的传统模式,将翻译元素融入
基础阶段的语言教学。本教程体现一种以文本为单位、双语语言学习并行的
学习模式。这其中有语言的碰撞、文化的碰撞、知识的碰撞,而这些碰撞必
然涉及语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知识的差异。本教程提倡让学生带着翻译
的目的去阅读分析,引导学生去比较这些差异体现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
篇层面的异同,进而从宏观上认识翻译的特点。第三,本教程选材具有时代性、
规范性、真实性。本教材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
动机,让他们接触鲜活有趣、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练习编写以文本解构为
指导,形成任务驱动型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注重文本语境、文化差异,
以及翻译时需要考虑的作者意图、读者期望以及目的语规则,逐步形成双语
思维转换。
本教程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大力支持,
感谢学院一直以来重视并推进教学改革,使得“文化文本分析与应用”课程
得以实践多年并逐步完善。感谢我们的同事李向东副教授在该课程多年的教
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手段。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刘艳编辑
对书稿进行悉心细致的审校。本教程虽历经多年课堂实践,但不足之处在所
难免,恳请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9 年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