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通信及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迅猛发展起来,从而也带来了网络技术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网络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成为高等院校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H3C网络学院(HNC)主要面向高校在校学生开展网络技术培训,培训使用H3C网络学院培训教程。H3C网络学院培训教程根据技术方向和课时分为多卷,高度强调实用性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路由交换技术详解与实践第1卷》教材与H3CNE认证课程内容相对应,内容覆盖面广,由浅入深,包括大量与实践相关的内容,学员学习后可具备H3CNE的备考能力。

本书读者群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 大专院校在校生: 本教材可作为H3C网络学院的教科书,也可作为计算机通信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 公司职员: 本教材能够用于公司进行网络技术的培训,帮助员工理解和熟悉各类网络应用,提升工作效率。

 IT技术爱好者: 本教材可以作为所有对IT技术感兴趣的爱好者学习IT技术的自学参考书籍。

《路由交换技术详解与实践第1卷》教材内容涵盖当前构建中小型网络的主流技术。从最基本的线缆制作到复杂的网络配置都精心设计了相关实验,充分凸显了H3C网络学院教程的特点——专业务实、学以致用。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学员不仅能进行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还可以全面理解网络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应用,掌握如何利用基本的网络技术设计和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络。课程经过精心设计,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学员可以在较短的学时内完成全部内容的学习,便于知识的连贯和理解,可以很快进入更高一级课程的学习中。依托新华三集团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教材涉及的技术都有其对应的产品支撑,能够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教材技术内容都遵循国际标准,从而保证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路由交换技术详解与实践第1卷》教材分为10篇,共45章,并含27个实验。每章后面都附有练习题,帮助学员进行自测。

第1篇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定义、基本功能和演进过程以及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还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类型和衡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最后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协议标准及标准化组织。

第2章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 本章首先讲述了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7层功能及其关系、两个系统如何通过OSI模型进行通信和数据封装的过程。然后讲述了TCP/IP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和各层的功能。

第3章网络设备及其操作系统介绍: 本章主要介绍了解路由器、交换机的组成、主要作用和特点以及H3C网络设备操作系统Comware的作用和特点。

第4章网络设备操作基础: 本章主要讲述了配置网络设备的基本方法、命令行的使用和网络设备的常用配置命令。

第5章网络设备文件管理: 本章主要讲述了H3C网络设备文件系统的作用与操作方法,包括配置文件的保存、擦除、备份与恢复、网络设备软件的升级和用FTP和TFTP传输系统文件的操作等。

第6章网络设备基本调试: 本章主要讲述了使用ping命令检查网络连通性,使用tracert命令探查网络路径以及使用debug等命令进行网络系统基本调试的操作方法。

第2篇局域网技术基础

第7章局域网技术概述: 本章介绍了局域网的主要相关标准、局域网与OSI模型的对应关系和主要的局域网类型及其典型拓扑。

第8章以太网技术: 本章讲述了以太网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技术标准、各种以太网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太网帧格式以及以太网线缆的规范和连接方式。

第9章WLAN基础: 本章讲述了WLAN的发展历程、WLAN的频率范围和信道划分、WLAN的相关组织和标准、WLAN拓扑基本元素、设备和组网知识。

第3篇广域网技术基础

第10章广域网技术概述: 本章介绍了常见广域网连接方式、常用广域网协议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常见广域网接口类型。

第11章广域网接口和线缆: 本章介绍了在中小型网络环境中常用的广域网接口和线缆。

第12章HDLC协议: 本章讲述了HDLC协议的基本原理以及基础配置。

第13章PPP: 本章讲述了PPP协议的基本原理以及基础配置。

第14章ADSL: 本章讲述了DSL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技术分类情况,以及目前应用最广的主流DSL技术——ADSL。

第15章EPCN: 本章简单介绍了有线电视(Cable Television,CATV)的基本概念,对比常见的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技术和方案,最后介绍了H3C公司基于EoC(Ethernet over Coax)技术的EPCN(Ethernet Passive Coax Network)解决方案。

第4篇网络层协议原理

第16章IP: 本章讲述了I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子网划分的方法,IP报文转发基本原理和VLSM与CIDR的基本概念。

第17章ARP和RARP: 本章讲述了ARP和RARP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IP包转发过程。

第18章ICMP: 本章首先讲述了ICMP的基本原理,然后讲述了ping和tracert应用工作原理。

第19章DHCP: 本章主要讲述了DHCP的特点及其原理,并介绍了DHCP中继,最后介绍如何在H3C路由器上配置DHCP服务。

第20章IPv6基础: 本章介绍了IPv6的特点,IPv6地址的表示方式、构成和分类,以及IEEE EUI64格式转换原理; 同时讲述了邻居发现协议的作用及地址解析、地址自动配置的工作原理和IPv6地址的配置。

第5篇传输层协议原理

第21章TCP: 本章介绍了TCP的特点,TCP封装,TCP/UDP端口号的作用,TCP的连接建立和断开过程以及TCP的可靠传输和流量控制机制。

第22章UDP: 本章介绍了UDP的特点、封装,以及UDP与TCP机制的主要区别。

第6篇应用层协议原理

第23章文件传输协议: 本章讲述了FTP和TFTP的基本原理,包括其协议文件传输模式和数据传输模式,以及FTP和TFTP的相关配置方法。

第24章DNS: 本章介绍了DNS协议的基础原理及工作方式,及其在路由器上的配置。

第25章其他应用层协议介绍: 本章主要概述了三种较常用的应用(远程登录、电子邮件、互联网浏览)所使用的应用层协议,它们的基本定义及工作原理。

第7篇以太网交换技术

第26章以太网交换基础: 本章介绍了共享式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的区别,最后重点讲述了交换机进行MAC地址学习以构建MAC地址表的过程,对数据帧的转发原理。

第27章VLAN: 本章介绍了VLAN技术产生的背景,VLAN的类型及其相关配置,IEEE 802.1Q的帧格式,交换机端口的链路类型及其相关配置。

第28章生成树协议: 本章首先介绍了有关STP协议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STP协议是如何通过实现冗余链路的闭塞和开启从而实现一棵动态的生成树的,最后介绍了RSTP(快速生成树协议)和MSTP(多生成树协议),以及如何在交换机上对生成树进行配置。

第29章链路聚合: 本章介绍了链路聚合的作用,链路聚合中负载分担的原理,以及如何在交换机上配置及维护链路聚合。

第8篇IP路由技术

第30章IP路由原理: 本章介绍了路由的作用,路由的转发原理,路由表的构成及含义,以及在设备上查看路由表的方法。

第31章直连路由和静态路由: 本章介绍了直连路由和静态路由的基本概念,配置VLAN间路由的方法,静态默认路由和静态黑洞路由的配置与应用,以及如何用静态路由实现路由备份及负载分担的方法。

第32章路由协议基础: 本章讲述了可路由协议与路由协议的区别,路由协议的种类和特点,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工作原理,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环路产生原因和解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工作原理。

第33章RIP: 本章介绍了RIP路由协议的特点,RIP路由信息的生成和维护,路由环路避免的方法和RIP协议的基本配置。

第34章OSPF: 本章主要讲述了OSPF路由协议原理,配置方法和OSPF常见问题定位手段。

第9篇网络安全技术基础

第35章网络安全技术概述: 本章介绍了网络安全技术概念和网络安全技术的范围。

第36章用访问控制列表实现包过滤: 本章介绍了ACL分类及应用,ACL包过滤工作原理,ACL包过滤的配置方法以及ASPF的功能和基本原理。

第37章网络地址转换: 本章讲述了NAT技术出现的历史背景,NAT的分类及其原理,如何配置常见NAT应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网络中灵活选择适当的NAT技术。

第38章AAA和RADIUS: 本章介绍了AAA的架构,RADIUS协议的认证流程和主要属性,以及如何在设备上配置AAA和RADIUS。

第39章交换机端口安全技术: 本章首先讲述了IEEE 802.1x协议基本原理及其配置,随后介绍了端口隔离技术及其配置,最后介绍了端口绑定技术及其配置。

第40章IPSec: 本章讲述了IPSec的功能和特点,IPSec的体系构成,IPSec/IKE的基本特点,以及如何进行IPSec+IKE预共享密钥隧道的基本配置。

第41章EAD: 本章介绍了EAD的实现原理,EAD方案中各元素的功能,iMC EAD产品的功能和iNode智能客户端的功能。

第10篇网络优化和管理基础

第42章提高网络可靠性: 本章对网络可靠性设计做了初步的探讨,并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提高网络可靠性的方法。

第43章网络管理: 本章从网络管理技术概述出发,首先介绍了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然后介绍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实现,重点介绍SNMP; 为了使读者掌握网络管理的实际运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H3C的网络管理产品和应用; 最后对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

第44章堆叠技术: 本章介绍了堆叠技术的产生背景和应用,堆叠技术的工作原理,基本配置和排错方法。

第45章网络故障排除基础: 本章对网络故障进行了分类,介绍网络故障排除的步骤,常见的故障排除工具,并给出了一些故障排除的方法和建议。

各型设备、各版本软件的命令、操作、信息输出等均可能有所差别。若读者采用的设备型号、软件版本等与本书不同,可参考所用设备和版本的相关手册。

新华三大学培训开发委员会认证培训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