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编写背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明显表现出服务业和制造业同业融合趋势,信息化、物联网应用于一些产业部门实现产业突破,形成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新型服务业。多年来,“生产与运作管理”作为研究和学习现代制造技术和服务艺术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通过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管理与工程等学科的教学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生产与运作管理学科体系,并作为一门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在国内外高校设置和教学。与本课程配套的国内外教材有很多,但普遍问题是教材篇幅太多,凝练不够;实践性和时效性不理想;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最新成果和新方法收集太少。因此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点。
二、编写目的
(1) 本教材编写的初衷是作者多年教学积累的一次奉献,是作者对历届管理类学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方案进行凝练后的展现。
(2) 基于本人业已完成的上海市教委市级重点课程项目的成果以及上海市级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项目的课程建设成果,通过教材编写旨在实现教学交流的目的。
(3) 具体落实教育部高校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类学科本科专业规范,注重国际交流,满足本科教学需要,提升应用型专业特色。
三、教材编写特色
(一)创新性
编写本教材,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创新的思想,收集企业最新的创新成果;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企业创新需求和学生就业和创业实际要求,使教学能够服务于创新。
(二)应用型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将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的要求和方案植入教材训练中,注重过渡性的安排和衔接,尤其是职业性知识和技术,以帮助学生适应转型的目标和要求。
(三)研究性
在教材中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进行追根溯源,对管理思想的演变因素加以梳理,以便学生研究思考,推陈出新。以管理问题为导向,梳理思路,帮助学生开展探寻式研究。
(四)教育性
本教材编写不仅考虑了教的方面,更注重教学相长,为学生成才考虑,为学生服务,以学为主,授之以渔,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变成教学成果,使学生受益。
(五)时效性
为了保持教材的新鲜度,不仅对内容知识点进行了及时更新,还力争做到案例、练习题及时更新,吸收业界科技新成果、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方法。
四、教材创新之处
本教材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如下。
(1) 重点阐述供应链—需求链—价值链的内在关系,增强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转换能力,说明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本质内容。
(2) 基于电商影响下的服务业发展变化,介绍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商业、物流等创新服务模式的影响,增强了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理论、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3) 增加了制造业、服务业中新出现的平台经济、平台服务和共享经济等带来的理念、技术和服务的新型组织、新模式,以及所带来对跨界经营、虚拟经营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业的运作管理变化。
(4) 完善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介绍和集成技术应用等知识;增加了大量定制生产、业务流程重构、敏捷制造、ERP等扩展内容,使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技术和新管理不断出现。
(5) 介绍了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新科技给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与时代性科技变革相结合带来的变化的促进作用。
五、教材编写内容说明
(一)教材内容设计
本教材共分13章。总体章节内容设计上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概念、理论和战略规划,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介绍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和生产运作战略规划。重点论述了生产运作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保证,生产运作策略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生产与运作战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总体谋划。
第二部分为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四、五章叙述了生产和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布置,即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设施建在什么地点,生产和服务设施如何在厂区布置的问题。第六章阐述了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技术选择。产品设计是确定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性能、指标和结构,是生产活动的龙头。第七章介绍了工作设计和作业组织。这四章将生产系统的设计在范围上从大到小最终落实到操作者活动的范围内。生产运作系统建立起来之后,为生产与运作提供了完整的硬件系统。
第三部分阐述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包括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第八章到第十章主要介绍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库存、生产能力管理,这是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供货保证、成本控制、能力保障等运营的关键环节;后面三章介绍具体计划编制过程涉及的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以及能力计划等,详细地分析计划的过程,以掌握制订生产与运作计划的技术方法。通过MRP,可以确定对生产过程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和制造资源的需求,从而将企业内的各种生产活动组织起来,实现ERP管理或进一步开展供应链管理。引导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研究和熟悉具体的作业与流程,掌握生产与运作的操作方法与管理。
(二)编写安排
本教材由张大成、殷延海、张一祯共同编著,其中张大成负责统稿工作。具体的分工如下:第一、五、十、十一、十二、十三章由张大成(上海建桥学院)撰写;第二、三章由张一祯(上海海事大学)撰写;第四章由殷延海(上海商学院)撰写;第六、七章由刘欣(上海商学院)撰写;第八、九章由张广存(上海商学院)撰写。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中外文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在此对国内外有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