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褉序》和《褉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王羲之与其他名人贤人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修褉”活动,所谓“修褉”是中国古代祛除邪秽的风俗,同时也是文人聚在一起吟诗作赋的“雅集”。王羲之特为这次诗集书写了序文手稿。此文共三段,此文长久以来,在书法史中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据传是王羲之在酒意正浓时所书,这是一篇还未抄写工整的草稿,正因如此,它才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王羲之在初写此文时心中情绪的跌宕、书写节奏的变化,甚至连组织语言过程中思维的变化也通过文中的“涂改”墨迹生动地展现出来。如果王羲之将此文重新抄写,这些被保留下来的“涂改”部分就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时喜时悲,喜极而泣,文章也伴随着作者的情绪如同波浪一般由平静转入激荡,后又返归平静,他的书法艺术也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波动中借着微醉的酒意得以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据说第二天,王羲之在酒醒之后意犹未尽,再次提笔重书《兰亭集序》,却不如原文精妙,连续重书多变仍无法与原文相比。可见这篇序文已经是他的巅峰之作。王羲之其书末年多妙,且孔子云:五十知天命也,七十从心。做《兰亭集序》之时正是知命之年,故其“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但收集正藏其原作,还命唐代大书法家们对此帖进行摹临以做推广,然后唐太宗临死时下令将《兰亭集序》陪他一起入葬昭陵,之后五代耀州刺史温稻将昭陵盗掘,但在所盗宝物中并无此帖,自此《兰亭集序》消失在世间。至于《兰亭集序》是否还存于世间,则变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