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党和国家一直把教师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勉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显而易见: 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居先。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各种思潮、诱惑日益增多,加强师德建设,教育、引导全体教师保持心灵上的一方净土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
如何通过创新师德建设,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进而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德州市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应该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标准,通过学校为教师成长导航、服务,引领教师个体系统化地优化,提升个人职业行为质量,生成优秀的教育品质,形成教育特色,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成就名师的教育管理行为,是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实现教师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过程。
德州市自2010年启动新时期师德建设工程以来,数年如一日,真抓实干,如星火燎原,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5N1”工作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表彰。其中的“N”是指在师德建设持续推进过程中建设形成的N个师德建设研发基地,它们是加强师德建设、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验田”,是师德建设成熟成功模式的“生产基地”和“推广中心”。德开小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领头羊”之一,他们研发的名师成长俱乐部在三年的运作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师专业成长“13665”模式,也称为“德开模式”,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成效显著,带动了我市一大批中小学校快速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在,德开小学将自己通过创新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的经验编写成书,这不仅是对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三年探索的回顾和总结,有益于他们自身工作的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也必将为那些已经或准备建立名师工作室,期望以名师成长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同行们提供借鉴的经验。
张书鹏2017年1月1日
注: 张书鹏,德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序(二)
他们相信成长
常常有人用“现象”来表述一种发展的状态,其实“现象”何尝不是“本质”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来观察发生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的成长“现象”,似乎也能很快触摸到其成长背后的理性,他们的理性在于情感,他们的理性在于自组织,最终聚焦为每一位德开教师对自己成长的无限“信任”。
是的,唯有来自心灵深处的信任感才能够支撑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情,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我很喜欢这个书名: 名师成长的21个细节,没有成功者的咄咄逼人,没有付出者的委屈自怜,恰恰以一种平和、缓慢的讲述让我们跟随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的成长足迹前行。
教师们平实的话语里有着真实的力量,让我们相信:
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有价值的痕迹,都是来源于教学现场的领悟,是和学生们一起共同经历成长之后的真实记录,包含着我们最敬畏的师道; 这里发生的故事有自然的旨归,“交钱受累”绝不是功利性的目标所能引领的行为,或许就是不问收获的耕耘才让耕耘如此坚实; 这里发生的故事还是有智慧的,那些独一无二的“我”,那些超越“高大上”的“我”,都是实实在在地写就了对人的成长内在规律的智慧选择: 自组织。
于是,教师们也自己相信自己,一切成长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还有,广阔的展示平台、多元的研修方式、开放的教育行走、深植的专业根基,都在德开小学名师成长俱乐部的教师的实践中缓缓展开。
笔者和德开小学结缘已有多年,见证着名师成长俱乐部在教育的价值体系中奋斗成长的时时刻刻,这样的成长故事是写不完的。
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话: 故事背后的情感引擎是德开小学的孟杰校长,这是一位年轻的开拓者,在他的身上很容易感受到中国学者的担当和教育家的情怀,一如他领导下的学校的风度与他的儒雅相得益彰,又显现出在时代发展背景下对未来人才成长的关切。是他让教师知道: 对学生的未来,我很重要; 对我自己的成长,我相信!
德开小学的名师成长是一个个案,我还不想着急地给予此一个概念和符号,那是对成长的不尊重,就让我们继续让教师在鲁西北的平凡校园里,用自己的力量创造生命成长的本来状态吧。
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相信他们!
李秀伟2017年4月16日
注: 李秀伟,广东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校长,齐鲁名师,全国传统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国培专家,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指导专家,全国知名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