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书法是一门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有人称其为“艺术之艺术”。中国书法肇始于汉字产生阶段,是一门至少有3500年历史的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为了更好地从书法启蒙的角度,描述汉字笔画、结构和偏旁的审美规律,进而总结书写的基本技法,我们提出科学习字的理念。书法是一门艺术,如何用科学的对与错来描述艺术的美和丑呢?

  一方面,用科学方法描述书法的美是有必要的。书法的审美固然有其主观的感性存在,但从总体来说,书法是有其相对客观的美丑标准和内在规律的,而客观标准和内在规律是可以进行理性说明的,这就为我们用科学方法描述书法美提供了可能。按照书法美的内在规律写字就美,否则就不美,也是这个道理。用科学的对与错评判书写的效果,对书法教学具有极实用的价值,越是初学者、越是低年龄段,这一方法就越有意义。这里,要强调一下观念的层面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书法学习而言,基本的层面不同于提高的层面,教学的层面不同于艺术的层面,临摹的层面不同于创作的层面,学习的层面不同于批评的层面。用科学方法分析书法美,效果自然大不相同。

  另一方面,用科学描述书法美是可能的。例如,数学和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著名的莫过于黄金分割,这是数学家描述美的伟大杰作。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之后的欧几里得等数学家,用黄金分割法证明了数学与美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典型的科学的美。黄金分割无处不在,就是用来衡量美的。书法也属于一种美的艺术,自然也可以用黄金分割来描述。下面展开说明科学介入习字的几个方面。

  首先看笔画方面。笔画的灵魂就是笔锋,而笔锋就是数学中的角。在所有的笔画中,能体现笔锋的地方只有三处,即起笔尖锋、收笔、行笔与两端的连接处。一般来说,起笔全是尖锋,这个尖儿是空中落笔形成的锐角。收笔有两种,一种是尖锋的,一种是圆锋的,而尖锋收笔的尖儿是用笔越来越轻形成的锐角。行笔和两端的连接处,即行笔与起笔的连接处或者行笔与收笔的连接处,但无论与谁连接,都只能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圆转的,一种是带笔锋的,而这个笔锋就是数学中的钝角。笔锋问题之外,还有两个笔画方面的问题,也都可以用数学精密描述。其一,行笔一共有两种笔势,一种是直线,一种是带弧度的曲线。其二,复合的笔画,两部分之间的交接也只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方折,一种是圆转。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数学中的角度、弧度、直线、曲线加以表达。行笔和两端的连接,甚至还可以用反切来描述。总结起来,笔画由起笔、行笔、收笔构成,而其形态不外乎方、圆两种,方是数学中的角,圆是数学中的圆,这就是笔画与数学的关系。

  其次,来看结构与数学的关系。数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若干变量,把感性的问题理性化。这一方法,对书法结体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汉字的结构就是笔画或偏旁在二维空间的组合问题,所以一定可以分解成左右关系和上下关系两个变量,这就是数学中的二元法,也相当于数学中的横纵坐标。借助于这样一种思维,结构的把握便会变得非常明确。我们提出的重心、主笔、四至、中宫等概念,都是二元思维的产物。一个字的结构之美,上下方面要抬高重心,左右方面要突出主笔。重心向上叫宁上勿下,重心向左叫宁左勿右,中宫收紧叫宁紧勿松,这“三宁三勿”是结构美的核心问题。从内部来看,宁紧勿松是核心中的核心,从外侧来看就叫突出主笔,所以说,主笔是结构的灵魂,它是可以通过数学精确描述的,精确描述的具体方法就叫作黄金分割。

  再来看偏旁与数学的关系。偏旁是笔画与结构之间的一个环节。笔画会了,结构会了,偏旁便迎刃而解了。偏旁与数学的关系,其实就是结构与数学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还是二维组合问题。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偏旁,也只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左右方面的特点,一个是上下方面的特点。例如,三点水这个偏旁,其特点就是中点偏左、中点偏上。再如提手旁的特点,叫作提偏左、提偏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变量拆分法。同时,数学描述还可以让偏旁的细节美感具体化,还以上述两个偏旁为例。比如三点水,具体来说,中点一般要偏左1/3、偏上1/24;而提手旁,具体来说,提一般要偏左1/3,而上下三层比例关系为2∶2∶3。当然,偏旁与数学的关系不限于以上两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偏旁的类化问题。我们将所有的偏旁分成八个系列,叫作偏旁八系列。这种系列的划分是围绕着永字八法展开的,其方法的核心原理还是变量问题。八个系列分别强调八个方面的特点,也就是书法教学过程中的八个训练要点,比如点系列偏旁侧重强调点要正反点、尖而弯,人系列偏旁侧重强调撇和捺为主笔,木系列偏旁侧重强调左侧无捺,提系列偏旁侧重强调提主笔,口系列偏旁侧重强调横折的两种变化,刀系列偏旁侧重强调弯钩问题,撇系列偏旁侧重强调短撇直、长撇弯,框系列偏旁侧重强调包围结构的匀称问题。其实,八个系列就是八个变量,偏旁那么多,也超不出这八个变量的综合运用。偏旁八系列的划分是一种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

  在本书强调的书法启蒙教学方法中,最具数学特色的是八分格的运用。八分格是我们独创的一种集方格、田字格、米字格、回宫格、九宫格等优点于一身的习字格,是完全使用数学方法制定出来的。在该习字格中,将字的大小精确为黄金分割的数学值:二分之根号五减一。格中的内框,每侧由五条短线组成,每条短线的长度为1/12,分别组合出1/2、1/3、1/4、2/5、3/5、1/6、1/12、1/24等点,为精确描述任何一个楷体字提供了可能。而且,在纵向的1/3和2/5之间,形成了一个黄金分割区,占内框总宽的1/15,这是大约2/3汉字左右偏旁的重合区,是对汉字结构宁左勿右、宁紧勿松的数学化描述。八分格对于初学书法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可使学习者对书法美有更真切的感悟,同时,也将我们提倡的科学习字法演绎到了极致。

  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提出高效习字。传统习字方法,靠的是勤学苦练,靠的是老师带徒弟,手把手地教。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绝大多数练字者疲于应付各种学业或事业压力,已缺少了勤学苦练的现实基础和时间保障。在这种情况下,高效习字便极具现实意义。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高效呢?

  我们认为,科学的方法是高效习字的前提,高效是科学方法的结果。在书法学习中,科学方法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宏观方面的,指练字进程的规律;一个是微观方面的,指具体练每一个字时的方法。要抓住书法美的内在规律,而不是盲目地练字。比如,明白了笔锋问题,所有笔画的核心书写原理也就清楚了;明白了主笔问题,结构的灵魂问题也就解决了。同样的道理,明白了提按的原理,行草书的灵魂也就抓住了;明白了高古二字,篆隶的灵魂也就通晓了。再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晓得了横是主笔,就涉及1万个字的特征;晓得了两翼主笔,就涉及3万个字的特征;晓得了无主笔和长画缩进,就涉及4万个字的特征;晓得了笔画匀称和空灵饱满,就涉及5万个字的特征。这就是规律与效率的关系。

  习字进程的规律性问题,我们强调楷书优先,不仅涉及如何科学高效练字的问题,也涉及能否建立包含五种书体的一整套书法教学理论的问题。数学中有个概念,叫作坐标,如果有了坐标,便可以确定所有相关量的位置。楷书像坐标一样,也是静态的,它可以作为其他四种书体的坐标;楷书的笔画、偏旁、结构方面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行草篆隶理论的坐标。与楷书最为紧密的是行书,行书包括两大类,偏于楷书的叫行楷,偏于草书的叫行草。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楷书成分占80%的行楷最为常见。也就是说,行楷的绝大部分内容是通过楷书奠定的,我们只要再学20%与楷书不同的行书内容就可以了,这就是先学楷书的高效之处。以此类推,行书掌握了,再向草书过渡,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学习也就容易了。楷书的另外一个分支是篆隶,楷书的主笔关系、多数偏旁系列划分,对隶书同样适用,而隶书的笔画与楷书的笔画也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关系,完全可以由此及彼。隶书掌握了,向前推,就是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早期隶书,再向前推,就是各种篆书。这样,隶书和篆书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变化脉络,在笔画、偏旁、结构方面都有迹可循,而其理论根源,也都是基于楷书。由楷书出发,一条线索是行草,一条线索是篆隶,最后殊途同归,五体兼善,从而实现五种书体的审美理论、书写技法浑然一体。

  总之,书法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书法有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希望本书提供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能够对大家学习书法有所帮助。

  

  

  

  编  者  

  

提    要

  书法审美是道的问题,基本技法是技的问题。学习书法要以道驭技,意在笔先。道就是规律,掌握书法的内在规律至关重要。从宏观的视角来看,书法的三要素是笔画、结构和偏旁。笔画的基本内在规律是三种笔锋、五种笔势、永字八法。结构的核心内在规律是突出三种主笔、“三宁三勿”(宁上勿下、宁左勿右、宁紧勿松)。偏旁的基本学习要领,是掌握对应永字八法的偏旁八系列的基本特征。从微观视角来看,要注意抑左扬右、黄金分割、空灵饱满、笔势提按等问题。从书体学习的角度来看,楷书以结构特点和三种主笔进行字帖编排,在楷书的基础上,行草融入独具特色的元素符号,篆隶兼顾具有高古特征的审美因素。

  由书法审美指导基本技法,是本书的主要特点。本书的核心理论集中体现在前三章。第一章是笔画理论,主题是永字八法与三种笔势。先举出组成所有汉字的28种笔画,然后简化为20种分解的笔画,归为永字八法,再进一步分解为五种笔势,最后归结为一个提的三种笔锋问题,以笔锋为笔画的灵魂。可以看出,删繁就简、损之又损是科学学习笔画的关键。第二章为结构理论,主题是主笔与结体规律。结构的学习要优先于偏旁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高效,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陈述。结构的灵魂问题是主笔,所以,本章围绕着主笔问题,将所有的汉字概括为三种主笔,分别以一、大、口为代表。主笔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叫作宁紧勿松,也就是中宫与四至的关系问题。宁紧勿松是一个字左右关系与上下关系综合产生的格式塔现象,除宁紧勿松、突出主笔外,左右关系要做到宁左勿右,上下关系要做到宁上勿下,做到了“三宁三勿”,这个字的结构就好看了。第三章是偏旁理论,主题是偏旁八系列。本章将所有的偏旁进行类化,平行分出八种系列,分别是点、人、木、提、口、刀、撇、框,对应着永字八法,各训练一个问题,最终各个击破,化为己有。

  楷书教程的技法层面,即字帖编排理论,体现在本书的第四章,主题是偏旁习字法。本章既是对第三章的深化,也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的字帖编排理论。所谓全新,即提出了以右偏旁为轴心进行字帖编排的理论,迥异于以往以左偏旁为轴心进行字帖编排的常见情况。为什么要以右偏旁为核心编排字帖呢?其原因有四。其一,左右结构的字约占2/3,一般来说,右偏旁要比左偏旁复杂,若以左偏旁为核心,必然导致把练习的重点转移到更复杂、更难写的右偏旁,而降低了练习左偏旁的效率。其二,右偏旁固然相对复杂,但若按照以一、大、口为代表的三种主笔,由简到繁地进行有规律的编排,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右偏旁反而变得整齐有序,练习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其三,因为左偏旁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偏旁八系列进行专门练习,而到了以右偏旁为核心编排的字帖中,左偏旁反复出现,这样有利于对其进行巩固和复习。其四,汉字大约80%是形声字,绝大多数的声旁在右侧,即“左表形,右表声”,或者“左表义,右表音”,所以以右偏旁为核心编排,对于识字以及由书法纠正错别字有非常大的帮助,可谓一举两得。

  本书从第五章到第八章,是对书法美的微观分析和专题讲座,以使前面的宏观理论更加丰满,更具说服力。第五章的主题是抑左扬右,就上下关系和左右关系作深入概括,涉及笔画、偏旁、结构三大方面以及各种书体。第六章的主题是黄金分割,对主笔问题、笔画和偏旁形成的结构关系作数学化的精密分析,以期做到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第七章的主题是空灵与饱满,强调汉字静态的生命力,对四至和中宫进行了深入说明,对笔画之间的搭配关系作了精密概括,在理论上真正实现了“一点成一字之规”。第八章的主题为提按与笔势,强调汉字动态的生命力,并由楷书笔法向行草书过渡,解决了垂直于纸面的第三变量和运行速度方面的第四变量问题。本书的最后两章,主题分别是行草元素和篆隶古法。行草元素以行书为重点,客观解决在静态方面楷书如何向行书过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草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篆隶古法以审美引导技法,结合书法强调篆隶书的字外之象、审美意趣以及基本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