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音乐欣赏涉及方方面面。音乐欣赏并不等于简简单单地、随随便便地听音乐,而是需要聆听者通过听觉去感受音乐,并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认识的满足,其本质是聆听者主体的艺术审美。音乐欣赏的教学就是艺术审美的导引和训练。
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认为:人生来有两种对立的冲动力量:一种是感性的冲动力量,另一种是理性的冲动力量。要使这两种冲动力量协调一致,必须借助于第三种冲动力量,即“游戏”的冲动力量。“游戏”是一种完全处于自由、精神解放的状态,能协调人的感性冲动力量和理性冲动力量,使其和谐统一。席勒把这种“游戏”状态看作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要使感性的人上升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再没有其他的途径。
艺术审美与科学灵感、创新思维关系紧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的观念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获得完美的成果吗?艺术与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事物的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并富有意义。”①由此看来,审美教育的确是培养完美人性和实现精神自由的重要手段。因此,音乐欣赏的意义重大。
本书以中西方音乐史和音乐体裁为纲要,以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为主线,举例的音乐作品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试图以贴近音乐欣赏的规律和方法,抓住主要的环节和矛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音乐欣赏者提供一条便捷的途径,引导音乐爱好者顺利地进入音乐审美的境地,架起作曲家与聆听者心灵沟通的桥梁,这是笔者写作此书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音乐作品欣赏的审美本质是聆听者在自身的听觉感知、感情体验、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等基础上而进行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
第一,音乐语言中最具体的“抽象的具象”“意象”或“性格”体现在主旋律之中。可以说,主旋律就是文学中的“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所以,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聆听者关注主旋律的动态特征及与其相关的速度、力度、和声、织体等音乐要素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仔细聆听、理解音响结构的动态,即感知音响动态——作品中旋律、音色、和声、织体、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因为,这些音乐要素的变化,会使音乐的情感、形象发生变化,这对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尤为重要。
第三,音乐作品是时间性“动”的艺术,是“流动的建筑”。(“乐音的运动”——汉斯立克语)一方面是音乐艺术品,另一方面是接受者要实现听觉到视觉的转换。审美深度对接的条件首先是人(敏锐)的听觉,然后才是精神创造活动的结果。正是音乐这种“动”的特点,使得人们对之倍加喜爱而又望而生畏。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的形式就是音乐的内容,而音乐的内容体现在形式之中。聆听者对作品的体验、理解程度与对作品结构形式的把握息息相关。所以,对作品结构的认识、理解尤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音乐作品既然是一种“建筑”,就应该有其“图纸”,用“图纸”将其“动”变为“静”,从而达到以视觉辅助听觉和记忆的效果。音乐作品欣赏的审美不是专业性的曲式作品分析课,前者以聆听作品的音响为主,后者以作品的谱例分析为主。因此,音乐欣赏应在注重与“曲式作品分析”课联系的同时,又要注重与“曲式作品分析”课的区别。作者重视在聆听“流动的建筑”艺术时对其结构的提示和把握,试图以图形示意举例的作品,以及提供相关作品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既要认识作品“完形”②的局部特征,又要把握作品“完形”的整体特征。这对欣赏艺术音乐尤为重要。
第四,了解作曲家基本的思想、气质、个性、品格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社会思潮以及作品的创作时间、背景、风格等,对认识、理解作品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对音乐进行欣赏并作出审美讲述、客观评价的重要基础。
本书第一篇讲述了西方音乐欣赏,挑选了一些比较常见的音乐作品,通过其结构图形、形式和内容综合数据,以及相关必要的“背景”,以期在无总谱或不识五线谱的情况下,使聆听者能够顺利地接受作品,进入音乐作品鉴赏和审美的最佳状态和境界。第一章介绍了有关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史、音乐分析、管弦乐队等方面的知识,以期有助于读者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审美。
本书第二篇讲述了部分中国古典音乐和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欣赏。
本书第三篇讲述了通俗音乐、流行音乐的欣赏。
本书第四篇提供了部分作品的解析,仅供读者参考。
本书主要特色之一是将音乐欣赏、音乐史、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和音乐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这一做法在多年的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作者编写本书的目的是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高校其他专业学生选修音乐欣赏课程,以及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较好的自学教材。无论音乐爱好者是否认识五线谱、简谱或学习过乐理、和声等音乐基本理论,可以通过本书的教学和导引,不仅能够使他们加深理解音乐的本体与客体、中外作曲家及其音乐作品,而且可以学习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并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促使他们更加热爱高雅、严肃的音乐艺术,最终能够提高他们对通俗、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与学、知与识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本书的提示和导引的写作似乎完成了,其实又远未完成。书中可能参考、借鉴、吸收了其他同行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尽管编者在第3版印刷之时,对此书中的内容再次做了修正,但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期待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以期不断完善。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对此书第3版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和付出!
编 者
① 李政道. 艺术与科学,一个硬币的两面[J]. 社区,2007(22).
② “完形”是现代“格式塔”音乐美学的术语,意为整体性。
---------------
------------------------------------------------------------
---------------
------------------------------------------------------------
III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