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7 年10 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 号”在苏联发射成功,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宇宙空间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疆域,这一年也被定为第一个国际空间年。半个多世纪以来,航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学活动、军事活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并且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太空中可利用的资源比地球上可利用的资源要丰富得多,所以许多国家一直在努力提升本国的航天技术,完善本国的航天系统。不过,航天系统是现代典型的复杂工程大系统,具有规模庞大、系统复杂、技术密集、综合性强,以及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并非所有国家都能承受。完善的航天系统是一个国家航天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拥有这种实力。
面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即便是航天实力雄厚的美国、俄罗斯、法国等一些国家,也仍有数不尽的困难亟待解决。尽管世界各国已经探索太空多年,但是人类对于太空的认识依旧有限。对于普通人来说,太空更是一个极度神秘和遥远的存在。载人航天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题?火箭和航天器的发射窗口如何确定?国际空间站的作用是什么?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时如何进食?许多人都曾有这样一些疑惑,却无法获得解答。
针对这种情况,本书特意采用问答的形式对航天知识进行讲解,书中精心收录了读者广为关注的100 个热门问题,涵盖航天器构造、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运行、太空战、航天事故、航天员选拔等多个方面,每个问题都进行了专业、准确和细致的解答。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复杂、深奥的航天知识,同时也为了增强图书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书中还配有丰富而精美的示意图和鉴赏图,以及生动有趣的小知识。
本书是真正面向航天爱好者的基础图书,特别适合作为广大航天爱好者的参考资料和青少年朋友的入门读物。全书由资深创作团队编写,力求体现内容的全面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关于航天器的相关参数还参考了制造商官方网站的公开数据,以及国外的权威科普文档。
本书由《深度文化》编委会创作,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有陈利华、高丽秋、龚川、何海涛、贺强、胡姝婷、黄启华、黎安芝、黎琪、黎绍文、卢刚、罗于华、阳晓瑜等。对于广大资深航天爱好者,以及有意了解航天知识的青少年来说,本书不失为最有价值的科普读物。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阅读本书,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航天科技素养。
由于航天知识复杂、深奥,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