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FOREWORD

清华大学重视体育的传统已有百年的历史。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主人翁精神,以及“无体育,不清华”的校园文化,已深入每一位清华人的血液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早在清华学堂成立之初便走进校园:1913年清华学生自发组织了“武德会”,以研究中国武术,强身健体;1914年清华大学正式聘请李剑秋先生为国术教员;1919年清华大学体育馆竣工,学校将体育课列为必修课,武术与游泳、球类、体操等西方体育一并被设为正式体育课内容。自此,开始了武术在清华大学的百年体育历程。

清华大学是一所东西方文化荟萃的综合性大学,拥有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治学弁度,以及浓厚的“人文日新”的校园文化精神。清华学子在体育学习的行为、弁度上,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他们在体育知识学习上,思维活跃,视野开阔,逻辑严谨,理解准确,有强烈的求知欲;在体育技术、体育技能、体育素质发展上,体现出自强不息、勇于超越自我的群体特征。因此,基于清华学生群体这种特质,笔者在武术教学、文化理论、专项技术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提升、完善。

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博大智慧,引起世界范围内更多人的关注与学习。同时,清华大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全面提升清华大学教学质量,提高学术水平,成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2014年,清华大学教务处向全校推出了教学改革立项研究项目,鼓励一线老师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材质量,推动清华大学在各学科领域的著作影响。借此契机,笔者成功申请到了以剑术为研究对象的“剑与文化”的教改立项,获得资金支持。在多年潜心实践、学习、总结、研究、探索、积累的基础上,笔者以武术(剑术)通识教育宣传为目标,结合时代特点,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将武术历史、剑的文化、剑术理论、剑术实践、剑术健身等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并昀终编写完成了这部《剑术的理论与实践》。

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剑术运动一直都是高校体育课常见开设项目之一。然而回顾过去学练武术、教学剑术的经历,则更多侧重于学生的技术掌握、身体素质发展,对于剑的历史、文化等演变的介绍重视不足,并且忽略对剑的技击性、对抗技能的培养。因此,侧 重追求动作技术教学的武术参考用书,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修学普通高校公共武术体育课的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武术,了解武术基础理论、剑文化的需求,也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国家倡导树立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标、任务。因此,本书加强了有关武术和剑的通识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整理、研究。

《剑术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分剑术的理论基础、剑术的基本知识基础、剑术套路与短兵运动、剑术的组织教法、剑术的多元化价值五章。本书适用于大中院校公共体育课剑术教学,同时也可供大众剑术运动普及推广的学习使用。本书配有27段视频示范教学,读者可通过手机在线观看,更为直观地学习参考。

《剑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编写,是本人近30年武术教学、实践、总结与研究的结晶。它能够转化为一部专著成果,得益于清华大学重视体育,重视本科教学、教育,及其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术水平的强有力措施的实施。在此,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教务处教改立项研究经费支持,感谢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与清华大学出版社设立的“清华大学文科出版基金”支持。同时,借此机会,还要感谢多年来在探索、研究、完善、成书的艰辛过程中,所有给予指导、帮助的武术前辈老师、同事们。由衷地感谢武术前辈和导师—中国十大武术教授、武术家门惠丰,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教练“一代剑王”武术家王常凯,启蒙武术徐汝

诚老师,清华大学乔凤杰教授、刘静民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杨丽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学生,跟随我在清华大学实习的燕东、宋平、祁子一、高峰伟,以及清华大学毕业研究生、武术队学生李路等。

笔者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在历史、文化等人文综合修养方面,还需要不断精进,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期今后修订进一步完善。著此拙作以期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剑术理论研究、剑与文化、剑术运动等方面的专著涌现,服务于大中院校和大众武术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精髓。

作者:王玉林 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