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Foreword

前言

一、 为什么要写本书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单片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以完善的性能、可靠性以及较高的性价比,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包括工业过程控制、智能仪表、人工智能和智能家电等。为了顺应工程实际需求和社会需要,单片机已成为相关工程领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知识,因此,高等院校很多工科专业(物联网、自动化、电子、机械和计算机)都开设了单片机技术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基础课。20世纪90年代,ARM 32位嵌入式处理器占据了低功耗、低成本和高性能的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中典型的STM32单片机(也称微处理器)成为主流应用芯片,占据了大部分应用市场。很多高校开设STM32嵌入式单片机课程,取代传统的8位单片机。

STM32单片机教学,理论繁杂,组成结构理解起来抽象,需要大量实际操作和项目实例参考,传统的重视理论讲述的教材形式难以满足要求,需要以实训为主要形式,具有丰富的案例讲解的教材,才能更好地辅助学习和掌握相关技术理论,适应STM32单片机教学。

本书紧扣教学需求,以实训项目设计过程为主线,按照项目设计过程安排知识点,以实训项目为中心选取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将知识和技能相融合。本书实训案例内容涵盖STM32单片机的基础和外设应用。每个实训为完整的验证性实验,用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每章设置大量思考和扩展题目。

二、 内容特色

在编写本书过程时,作者秉承在新工科背景下,相关专业发展必须加强实训的理念,同时,汲取了工程化教学思想。因此,与同类书籍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结构系统完整

本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述实训操作过程中辅以相关理论知识,更有利于读者

对涉及的单片机各个方面技术的理解,每个实验可独立完成,又相互联系。读者也可以对其中的知识和实验进一步深入和延伸。

内容层次清晰

本书共分为预备篇、基础篇、应用篇和实战篇,理论知识由浅入深,应用由简单到复杂,层次分明,逐渐递进。内容涵盖设计原理图及开发板制作,STM32单片机最小系统基础应用,外围芯片扩展应用,以及完整系统的开发。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有选择地阅读; 作为教材,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教学计划,自由选择内容进行教学大纲设计,灵活调整授课学时。

启发拓展思考

本书提供的16个实训为完整的验证性实验,用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每章设置大量思考和扩展题目,增强读者兴趣,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和设计扩展应用,完成创新性实验设计。

三、 结构安排

全书共4篇,包括: 

预备篇(第1~4章): 介绍了嵌入式系统和STM32嵌入式芯片的基本概念, STM32最小系统开发板的制作以及STM32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这4章的知识对于后面的STM32开发起到铺垫作用,同时也使读者初步认识STM32单片机。

基础篇(第5~12章): 列举了STM32单片机的I/O、串口、中断、定时器、PWM、DMA和ADC应用,共10个基础实验。围绕实训案例,介绍了相关理论知识、软硬件设计、实训操作过程及相关的问题,理论与操作并重,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目的。

应用篇(第13~18章): 列举了6个STM32外部模块扩展应用实验,每章详细描述了外设芯片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对程序源代码进行了详细注解和说明,可以帮助读者建立对STM32实际应用设计的概念,这部分的程序代码较为复杂,读者通过阅读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STM32软件编程能力。

STM32单片机应用基础与项目实践微课版

实战篇(第19~22章): 全面讲解了4个完整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提供完整的参考代码,可以使读者对于STM32的工程应用建立真实的系统概念。

本书由屈微、王志良担任主编,王志良制订了本书大纲、内容安排并指导文字写作,屈微负责全书的统稿和组织工作。潘秋实制作了基础篇实训讲解视频并提供了全书的各个实验的工程源码,李绪昆制作了应用篇实训讲解视频。屈微、王志良编写了预备篇(第1~4章); 屈微、卫玲蔚编写了基础篇(第5~12章); 潘秋实、屈微编写了应用篇(第13~18章)和实战篇(第19~22章); 王国勇参与了基础篇的整理工作,郭雨桐参与了应用篇的整理工作。

四、  本书配套资源

 课件PPT等资料: 请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本书页面下载。

 工程源代码和运行环境: 扫描此处二维码下载。

(注意: 请先扫描封四刮刮卡中的二维码进行注册。)

 实训操作视频:扫描书中对应章节处的二维码进行观看。

工程源代码和运行环境下载

 

五、 致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 6143200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标号: 2017YFB1002804)、北京科技大学教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 JG2017Z06)、北京科技大学教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 JG2016M30)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老师批评指正,有兴趣的读者请发送邮件到workemail6@163.com,在此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8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