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与计算思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认为,系统地将计算思维落实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仅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解决专业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还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为人们终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具与环境,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问题已经成为每位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本书综合目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辅以具体的案例操作,缓解学习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让学生学习本书后能够达到广东省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以及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MS Office高级应用)中的考核要求。

全书共分8章,教学中可根据授课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接受能力等采用64学时或者48学时的教学模式。以下是建议教学学时(括号内的数字为48学时模式)。

第1章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数据与信息,数制与数制转换,字符的编码,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计算思维的概念、特征、关键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知识,建议教学学时为8(6)。

第2章介绍中文Windows 7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用户界面、文件管理、程序管理、任务管理器、磁盘管理以及系统备份与还原等知识,建议教学学时为5(4)。

第3章介绍Word 2010文档输入,页面设置,文档编辑,字符、段落、图片和艺术字的格式化操作,长文档的主题效果,页眉/页脚,脚注/尾注,目录与索引等常用操作,建议教学学时为16(12)。

第4章介绍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10的新增功能,制表基础操作,Excel公式和常用函数的使用,图表的编辑、格式化及应用,Excel 2010数据分析等知识,建议教学学时为19(14)。

第5章介绍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的创建,文档/主题/背景/样式的编辑,演示文稿的格式化操作,插入各种文本、剪贴画、SmartArt图形、表格、公式,幻灯片放映的切换方式、动画效果、超链接以及放映控制等内容,建议教学学时为8(6)。

第6章介绍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包括网络信息安全的表现、特性,安全攻击类型及面临的主要威胁,网络信息安全模型及常用防御技术,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分类及预防等知识,建议教学学时为2(2)。

第7章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及拓扑结构,Internet基础知识和应用,IP地址的分类及常用的域名,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等知识,建议教学学时为4(2)。

第8章介绍媒体的本质、分类、格式,多媒体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技术标准化的发展,各类媒体的表示和再现机制,媒体的压缩原理等知识,建议教学学时为2(2)。

本书所给学时是建议学时,包括理论授课学时和实验操作学时。由于各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存在差异,学习和使用本书时,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学时。

本书由李春英、汤志康担任主编,韩秋凤、张亮担任副主编。其中,李春英负责全书内容规划、统稿和审核并编写第1章;汤志康负责编写第2章和第4章,并对第2章至第8章进行审核和修改,统一本书的编写风格;韩秋凤编写第3章和第5章;张亮编写第6章至第8章。肖政宏教授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计算机基础教学部林萍老师和刘锟老师也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同时,本书的编写还得到赵慧民教授、林智勇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8年5月计算机应用基础与计算思维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