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丛书编委会

丛书主编: 邱晓云

丛书顾问: 王俊婷

编委: (按姓氏音序排列)

白沁文陈冬梅迟旭丁戊辰龚卉

胡静林加刘慧宋美娜汤莉

唐洁王俊婷王丽君王丽丽武晓青

向东佳徐利杨玲张彪张锦

张倩张伟赵岩赵燕周若卉

周小玲丛书序言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基于以上理念,我们认为,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依托祖国语文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素养分支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时代的新要求下,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自2012年起,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初中语文组开始了一场教学模式的变革——专题教学。七年琢磨,美玉渐成。我们无比珍惜这七年教学实践中的甘苦与得失,想到其中或许有值得广大读者借鉴之处,因而撮其精要,编成了这套丛书。本丛书既有丰富多样的选文,也有为初中读者量身定做的学习任务单;既可以“用眼睛来读”,作为学生课余自读的文选;也可以“用笔来读”,进入课堂。本丛书诞生的过程及基本架构如下。

清华附中初中语文组对专题教学的探索始于2012年。邱晓云老师正任教初一,她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主要精读篇目,汇入三毛的同题散文,另选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老舍的《我的母亲》、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等一系列关于父母亲情的散文,设计了“我的父亲母亲”专题,在两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3年,时任备课组组长的王丽丽老师带领初中2012级七位语文老师全员跟进,以集体智慧投入专题教学的实践中,设计并实践了“走近诗人毛泽东”“祖国民族之爱”“格物致知”“象征,象征的”等专题教学。专题教学在2012级开展两年之后,该备课组各项教学调查指标均领先于其他学科备课组,教学效果显著。

2014年,时任教研组组长的王俊婷老师邀请邱晓云老师向全组介绍专题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经验,推动专题教学在初中三个年级同时开展。自此,多个专题百花齐放。我们经过反复实践,收获了八个较为成熟的专题设计,分别是“致童年”“多彩四季”“传统文化”“我的父亲母亲”“祖国民族之爱”“长征和红色经典阅读”“小说之林”和“诗歌专题”。

专题教学在清华附中,就是这样由一位老师的课堂创新,酝酿为改变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革新,而革新的动机,正是着眼于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要求,源自我们对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追求。

专题教学的特点之一在于教学内容的重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树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标准的实施、效果的达成,都关系到“教什么”的问题。因此,要大力推行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而专题教学就是一种重构模式。

吉日追远丛书序言专题教学的特点之二在于它是语文教学的综合改革。伴随着内容的重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课后作业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因此而全面变革。课堂对话的有效性,问题提出的针对性,活动设计的艺术性,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性都受到了充分关注。专题教学像杠杆一样撬动了语文教学的变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专题教学以其主题的鲜明性、文本组建的合理性、阅读范围的广阔性、问题探究的深入性、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全面打造优秀的学习者。七年磨一剑,我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初中语文专题教学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有益尝试,是语文教学深入综合改革的有力举措,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专题教学也滋养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专题教学选文打破了教材藩篱,学习活动的设计力求活泼多样,更适于团队合作完成。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资深教师以丰厚的经验引领团队,身先士卒;年轻教师则可发挥专业特长,扬长补短,释放创造活力,形成集体合力。因此,专题教学有助于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清华附中初中语文组在专题教学上所做的深度开掘,建立在我们长期坚持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并重的传统之上。2006年起,时任教研组组长的高慧娟老师,牵头编写了人文类的阅读丛书,没有正式出版,供校内选修课使用。2014—2015年,继任教研组组长的王俊婷老师带领全组老师编写了《诗风词韵》《散文名家》《古文华章》三本书,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喜爱,至今还在不断再版。我们所编写的内容全部来自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自平时教学实践的积累,是真正由一届届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打磨出来的教学成果。从高慧娟老师主编的丛书到王俊婷老师主编的读本,再到邱晓云老师主编的专题学习系列丛书,在三任教研组组长的引领下,清华附中初中语文组全体老师的智慧与汗水一点点凝聚成了丰硕的果实,渐成体系。从课外到课内,从拓展视野到提升素养,我们最关心并且持之以恒为之努力的始终是学生的需求。

2017年秋季,我们着手整理五年之间收获的专题教学资料,进行归类、合并与增删,结合最新课程标准、部编教材和实践效果,确定了八个聚焦方向,分别是:水木清华、名著悦读、吉日追远、天地大美、至爱亲情、青史丹心、格物致知、小说大道。2018年1月,编写工作正式开始。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八个专题读本雏形初现。为保证教学设计流畅无误并积累教学案例与学生作业,2018年3月,我们组织学生试学,根据实践经验与教训,各册主编对书稿作进一步的修订。经过清华附中语文组全体同人的齐心努力,2018年5月,书稿定稿,准备出版。

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学生的参与热情。清华附中的同学们不但用心阅读选文、参与活动、完成任务单,更主动地对任务单提出了改进意见,其中特别富有创意的建议都被我们吸纳进了书稿中。清华附中2012—2018年间经历过专题学习的所有同学,都是书稿的共同创作者。有的同学高水平地完成了作业,有的同学设计了趣味性与启发性兼具的学习任务,更多的同学以听讲时全神贯注的目光、研讨时生动碰撞的思维激励着我们精益求精。 

本丛书由《水木清华》《名著悦读》《吉日追远》和《文海撷英》四本分册组成,每本分册的内容架构如下图所示。《水木清华》一书是清华附中语文组积极开发身边教育资源的产物。清华附中紧邻清华园,我们汇集清华风物与人物,编成此书,希望能成为学生追溯清华历史、领略清华精神的窗口。此书分为“阅读指津”和“阅读行动”两篇,“阅读行动”中包含三个子专题:“清华风物”“清华人物”“清华附中校友史铁生”。“清华风物”与“清华人物”分别摘选清华人文遗迹和英杰风骨的相关文章;史铁生是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优秀作家,同时又是清华附中的校友,我们希望通过他的几篇代表作品,把这位扶轮问路的作家介绍给更多的初中学生。

《名著悦读》由16部名著的共读手册组成,分别是《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艾青诗选》《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简·爱》和《论语》。这16部名著是部编教材和北京市中考说明所推荐的必读书目,我们为每一部名著编写了一套阅读任务,希望能借此同读者一起且读且思,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吉日追远》可以当作一本“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的指南书来读,内容涵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个传统佳节。我们通过系列选文和任务设计,发掘节日中的文化意味,希望带领读者体验四季轮回中那些特殊日子的特殊意义。

《文海撷英》是五个专题的集合。“天地大美”以感受自然之美为主题,分为三个子专题: “四季异彩”选择了一组描绘四季景物的文章,“万物有灵”选择了一组在景物描绘中寄寓情志的文章,“行者无疆”选择了一组游记。“至爱亲情”以理解天伦亲情为主题,分为两个子专题: “寸草春晖”选择的是关于父母亲子之爱的诗文,“天伦情深”则选编了一组关于祖孙和兄弟手足亲情的文章。“青史丹心”以感悟爱国情怀为主题,两个子专题分别是“长征之歌”和“我的祖国”,读者既可以读到红军将士的壮志雄心,也可以读到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人民的爱国深情。“格物致知”是科普文阅读专题,分为两个子专题: “辨识事物”中选的是一组介绍事物性状的科普文,“探明事理”则是一组说明事理的科普文。“小说大道”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题思想等角度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学会鉴赏小说。本丛书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具体情况灵活穿插在不同年级使用;如果用作自读材料,可由学习者自主掌握阅读进度,也可以与教材相关篇目搭配阅读。

本丛书四个分册中,《水木清华》《吉日追远》与《文海撷英》三个分册体例相同,如下图所示。 

每册书分为“阅读指津”和“阅读行动”两个部分。

“阅读指津”中包含三篇指导性文章,分别是《以批助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以读导写: 勤于读书,悦于为文》和《以评促思: 慎思明辨品文心》。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批注,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欠缺关于批注方法的具体指导。针对学生的需求,迟旭和林加老师撰写了《以批助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具体指导学生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批注,其中既有概念的讲解,也有批注的分类和举例,相信能给学生提供一份实用的批注指津。

阅读与写作是专题教学的两翼,二者相辅相成,阅读能够提升写作的品格,而写作可以延展阅读的边界。本丛书强调读与写的结合,唐洁老师的《以读导写: 勤于读书,悦于为文》广征博引,论述了阅读与写作相伴而行的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写作可以由模仿借鉴走向个性创造。

本丛书在写作训练上采取记叙与议论并重的策略,要求学生把阅读收获整理成文,学会写简单的文学评论,这样的训练对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丁戊辰老师撰写了《以评促思: 慎思明辨品文心》,讲解文学评论必要的要素和构思方法,相信会对学生试水文学评论有所帮助。

“阅读行动”部分是每一册书的主体。

第一部分“卷首小语”,是对本册内容的简介,它像一扇小小的窗,引导学习者窥见满园景致的一角,引人探胜。

第二部分“有的放矢”,简明扼要地列举了学习目标,使学习者一目了然,学完之后可以回头对照,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价。

第三部分“磨砺以须”,我们设计了1~2项任务,旨在为学习者构筑情境,导入专题;用于课堂教学时,教师亦可借此了解学情。

第四部分“含英咀华”,“英”即美文佳篇,这个部分下多包含2~3个子专题,每个子专题下又分文章阅读和学习任务两个分支。每个子专题的学习任务均有4项。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选文全部根据正式出版物原文做了精准的校对,一些字词的用法与当代汉语使用习惯或有出入,为了尊重原文,未作修改。

第一项任务是词语积累。我们希望学习者在阅读文章的同时,把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扩充词汇量。我们还特意设计了田字格,希望学习者能够用工整规范的书写表达对祖国汉字的尊重。

第二项任务是批注留念。我们为批注留出专门的空白区域,希望能帮助学习者养成用心阅读、随手批注的良好习惯。

第三项任务是以读导写。这项任务旨在引导学习者把阅读经验转化为写作实践经验,具体任务类型有仿写、改写、续写等。

第四项任务是以评促思。这项任务要求学生整理阅读收获,学写评论文章,提升研究能力。

当学完所有的子专题后,学习者就可以借“更上层楼”对学习本专题的收获进行一场“汇报演出”了。“更上层楼”从阅读理解、文章写作和综合实践三个方面引导学习者总结学习成效。阅读理解、文章写作旨在借专题之东风,适当做一些应试的训练;综合实践打通学科分界,倡导团队合作,最终完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

《名著悦读》分册仍由“阅读指津”和“阅读行动”两部分组成。不同的是,“阅读行动”部分是16部名著的共读手册。每一份共读手册中设有导读小语、故事驿站、人物画廊、探情索意、精读深思、援疑质理、他山之石、百花齐放八个栏目,分别从了解作者与背景、梳理与概括内容、分析与感悟人物形象、探讨作者情感与态度、片段精读、提出疑问、资料查阅、自主探究等方面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度阅读。

本丛书是清华附中语文组对过往专题教学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今后教师们进一步探索的基础。这套丛书可以作为教师组织教学的有效依托,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用书;教师可以参考它设计教学,更可以另辟蹊径,在专题教学这座宝矿中开掘自己的宝藏。

本丛书的诞生,离不开清华附中校领导的支持和关怀,离不开语文教育学界多位专家学者的引领,离不开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老师们的辛勤劳动,更离不开清华附中教师团队一代代薪火相传的钻研精神,离不开语文教研组团结一心、朴实奉献的组风。请允许我们在此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最后,希望阅读至此的你已经迫不及待要随我们开始一段奇妙的语文之旅;祝愿我们的丛书能够成为你漫长阅读生涯中的一位知音。

清华附中初中语文组

2019年2月前言

中央电视台近几年相继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经典栏目,这意味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呼唤,社会需要传统文化的回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清华附中在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上一向走在教育前沿。连续三年“中秋诗会”的成功举办、民乐团传统曲目的精彩表演、学生节上“飞花令”的热烈场面,无不体现出清华附中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传统佳节源远流长,贴近百姓。每年的春节,不管是深山中的老妪,还是都市中的精英,都举杯共饮;不管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在伦敦、纽约,都有一样的团圆祝福。这是一种集体的记忆、集体的狂欢。体验传统佳节的习俗,思考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这是能触摸到中国文化命脉的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吉日追远》这本书便应运而生了。

本书分为“阅读指津”“阅读行动”两个部分。“阅读指津”的目的与作用见丛书序言。“阅读行动”中有“卷首小语”“有的放矢”“磨砺以须”“含英咀华”“更上层楼”五个部分。现就“含英咀华”的编写做重点介绍,其他部分的目的与功用在丛书序言中有详细的介绍。

本书“含英咀华”有四个子专题,分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每个专题有六个板块,其中“生活中的节日”“名家眼中的节日”“学习任务”“综合实践”这四个板块内容固定。“生活中的节日”从节日由来、节日习俗两个方面简单介绍每个节日的基本知识,内容力求简洁,重点突出每个节日的核心内容。“名家眼中的节日”精选了三篇名家写节日的美文,让学生们学习体会名家笔下多姿多彩的节俗。“学习任务”中有两个贯串全书的任务是书法练习和批注留念。这两个任务体现了语文学习必须重视平时积累和个人见解。“以读导写”通过阅读前面的名家美文指导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本书特别突出训练场面描写。“以评促思”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名家美文中种种值得思考的思想碰撞,在思考讨论中提升思维能力。“综合实践”针对每个节日的特点,设计了很多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设计中去了解传统节日,走近传统文化。

本书每个子专题各设计了一个极具特色的板块,分别是“春节读桃符”“清明读介子推”“端午读屈原”“中秋读苏东坡”。有桃符的历史发展和俏皮文言小笑话,有关于介子推的不同典籍记载的故事,有屈原的名句名诗和他人读屈原,有关于苏东坡的有趣小故事……这个板块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是对每个节日子专题的拓展和深化。

吉日追远前言诗词话节日板块充分体现了清华附中的特色。我们挑选了每个节日最经典的一首古典诗词,用书法和吟唱的形式呈现。书法作品均由张伟老师指导清华附中清兰书法社学员所写。四首诗词的吟唱由林加老师指导清华附中西园诗社的学员完成录制,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视频,这种现代化手段让本书鲜活立体起来。

本书在编选文章和专题分类时既充分参考了部编教材,又关注了清华附中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与教材的关系上,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是学生课内学习的提高和拓展。比如“端午读屈原”和“中秋读苏东坡”两个板块,屈原和苏东坡其人其文是课内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两个板块是对课内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在关注校本方面,体现了清华附中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人生成长的营养和土壤。比如在本书的综合实践中让学生选择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其中一个写一段申遗理由,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思考和保护。所以,本书可以是课上教学的教材,也可以是课下阅读的读本。师生共读,教学相长。

那么,从本书中,我们能够收获什么呢?一、 通过体会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区别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会针对不同的目的运用适当的语言本书中有描述节日情景的小说选段,如沈从文的《端午日》: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干净流畅的语言,写出了南方小城端午日赛龙舟的盛况,笔下的热闹场面令人心驰神往。

有介绍节日由来的说明文,如“生活中的节日”介绍四个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层次清晰,语言简洁准确,让我们体会到语言逻辑的美。

有大家传神的人物传记,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的故事;也有文人经典的古典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小说的干净流畅,说明文的准确清晰,传记文学的艺术写实,诗词的典雅精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面貌的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妙处;在这里,我们还可以领略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彩;最终,我们在这里学会根据不同目的熟练地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二、 通过体会和思考专题文章中传统佳节呈现出的传统与现实的碰撞,发展和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文化批判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佳节的过节形式慢慢发生了变化,很多曾经在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习俗已经消失,或者只能在一些农村地区才能看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似乎过节的快乐反而减淡了。这样的变化,很多人注意到了,并且开始思考。比如冯骥才在《年夜思》中这样写道: 

“我有时奇怪。像旧时的年,不过吃一点肉,放几个炮。但人们过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头?那时没有电视春节晚会,没有新春音乐会和新商品展销,更没有全家福大餐。可是今天有了这一切,为什么竟埋怨年味太淡?我们怀念往日的年味,可是如果真的按照那种方式过一次年,一定会觉得它更加空洞乏味了吧! 

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年?”

这样的反思能够带动大家的思考。在阅读了一篇篇或介绍,或描述,或吟咏传统节日的文章后,我们会充分感受到过去过传统佳节时,那种或热烈,或神秘,或肃穆,或温馨的氛围。尤其在看到那些已经消失的节俗场景时,令人不由感叹: “原来还有过这样有意思的习俗啊!”但是分析一些习俗消失的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习俗的传承或消失,都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应该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习俗,也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这样的思考,对提升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文化批判意识是很有帮助的。三、 通过阅读风格各异的专题文章和体验传统习俗,提升审美品位,激发创造性思维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宋朝时,有一次画院考试,画题是一句诗: “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诗的意思很明白,但难就难在一个“香”字如何表现。而这句诗的诗眼就在于一个“香”字,非画出来不可。

有的画家在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画了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干脆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

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的画面是: 在一个夏天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拍案叫绝。

这位画家用了两只蝴蝶就把看不见的香气具体表现出来了,而且使人感到春意盎然,衬托出了游人的愉快心情,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位画家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能认真审题,巧妙地构思。

这样的妙思,让人不由得感觉: 生活中处处有创造。创造性思维会让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奇思妙想在情景活动中最容易被激发。

本书除了有风格各异的专题文章,还有大量的活动设计。比如春节设计年夜饭菜谱,和家人体验一次已经消失的习俗,自己设计桃符;清明节设计风筝图案并写一首三行诗;端午节编制五彩祈福粽,以“龙舟与端午”为主题设计手机保护壳或手机屏保壁纸,并写一句广告词;中秋节学唱《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九宫大成谱》版本),玩飞花令,设计亲子签名,等等。

这些活动围绕着传统习俗,或体验,或设计,或书写,或画画,涉及方方面面能力要求,提高了我们的核心素养,锻炼了我们的综合能力。在一个又一个节日活动的体验中,在一次又一次各具特色的奇思妙想中,慢慢靠近文化传统,提升审美品位,激发精彩创造。四、 通过阅读和体验传统节日习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优秀文化营养,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文化自信著名学者康震在记者专访中曾经说过: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我们的孩子、我们的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特别是培养他们成为热爱自己的家国,热爱自己的人民,热爱社会上一切的人群。如果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的价值观,那么自然就会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一种学习传统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因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包括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也包括中国社会的稳定延续,都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这些传统的文化,或者说用不断创新的传统文化来养育着的。”

传统佳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最接地气的,几千年来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习总书记所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因如此,我们更加有必要了解传统节日习俗,思考传统节日现状,进而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优秀文化营养,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本书既是清华附中学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读本,同时也适合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学习传统文化。

翻阅《吉日追远》一书,就如同进行一场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旅行。缓缓穿过春夏秋冬,细细品味四季佳节,脉脉触摸文化脉搏。我们的佳节,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

清华附中初中语文组

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