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教育,那教育必定是没有成效可言的。
笔者写这本书,主要是缘于多年前所做的一个心理咨询案例。当时,来访者是一位重点高中的学生,由于心理出现问题,无法上学,妈妈带他来咨询。孩子一见面就对笔者说:“阿姨,我去意已决!我现在之所以没死,是想在死之前买个录音笔留遗言,再买个保险箱留遗书,然后我就game over(结束游戏)。”在笔者做了心理评估之后,发现这个孩子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而且有自杀倾向。于是,笔者立即建议妈妈带孩子到医院接受住院治疗。这位妈妈在得知孩子至少需要半年或一年的治疗时间后,说:“那孩子的学习怎么办?”听了妈妈的话,笔者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孩子平时承受了多大的压力?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妈妈怎么会如此无动于衷?问题出在哪里?试想一下,如果妈妈了解关于孩子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对孩子的成功与成才有准确的认知,是不是就不会这么焦虑?是不是就不会让孩子感觉活着比死去还要痛苦?
于是,笔者希望通过本书,详细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及教师必须具备的人生态度、价值理念、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教师了解孩子、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正值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进行审议。该法案明确了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事务,也事关公共福祉。对于家庭教育,既要充分尊重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自主性,也要有效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必要时进行国家干预,从而加强家庭教育的价值引领和教育功能,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庭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孩子的教育。
世上没有万能的钥匙,因为锁是不一样的,因此,本书也不可能包括家庭教育的所有内容。但是,如果能起到让家长学会思考,进而做出适当的改变,就已经足够了。笔者只是期待更多的人关注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