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15 年来在与近 4 000 个家庭一对一深度工作时发现,家长们提出的训练目标排在前三的一定有: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和粗心。高年级的孩子家长通常还会在这三个目标以外再加一项——学习不主动。看起来如此不同的四个问题,其实都源自一个问题——学习不主动。换句话说,如果被动学习的问题不解决,其他三个问题就不可能根除。为什么? 

因为这些家庭其实都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他不自觉,我催他。可问题是我催他,他更不自觉。在这样的循环中,很多家长就一直站在后面催着孩子完成各种任务,因为只要不催,孩子就不动或者动作慢。面对家长的催促和唠叨,有的孩子直接对抗干脆不做,有的孩子甚至使用“敷衍大法”,出现磨磨蹭蹭、玩一会儿是一会儿、错题多多等现象就不奇怪了。举一个更通俗的例子:我们都有开车的经验,如果发动机不着,就只能在后面推。推车车也能动,但就是慢。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就像车拉了手刹,彻底不动了。那么,如何打破这个循环呢? 

《儿童时间管理内驱力手册》一书旨在通过“心理学理念 + 真实案例 + 学生感悟”的全新模式,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家长或教师帮助孩子们成为最好的他自己。

(1)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先借用孩子在意的“外驱力”,然后再帮其有效转换为内驱力,让孩子自动自发、高效利用时间。 

(2)16 种亲子性格组合分析。帮助 4 种不同性格的家长训练 4 种性格、4 种磨蹭原因迥异的孩子。 

(3)有效利用十大儿童时间管理工具。介绍了 5 种关键工具和 5 种辅助工具的功能和应用。 

最后,在本书的末尾也通过正面和反面的案例论述分析了儿童时间管理的终极目标——孩子们有时间去做真正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例如思考幸福。我的一位学生邓辰然,由于从初中开始就做时间管理,所以,孩子顺利地考上了自己心仪的清华附中。孩子今年已经高三,正在全力以赴准备高考。辰然同学上高二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打电话问我:“老师,按照之前的计划——考上清华大学,去欧洲留学然后再回清华大学教书,即使我都做到了,可这是我想要的吗?”我为此给邓辰然的妈妈打了个电话,我们都异常兴奋。 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忙着题海战,可是她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还有时间思考人生,思考自己的幸福。当然,这样的正向循环也让孩子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拥有源源不断的内驱力,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所以,如果我们能通过儿童时间管理训练让孩子重复性的行为变成一个个模块,这样,孩子做事的速度就会不断提高,效率也能得到提高,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节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于完成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