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的变化反映了财富概念的变迁,人民对“美”和“好”的向往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美好生活建立在生活美学的观念之上,这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后呈现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生存状态。文化将回归本质,将普照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产业的文化化将是大势所趋。这是全新的精神经济时代,文化在经济生活中将拥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在此前的几十年中,中国社会的进步更多体现在文化的产业化方面。从广州白天鹅宾馆的音乐茶座开始,“文化产业”这颗种子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破土而出,历经各种障碍,最终长成伟岸的大树和茂密的森林。我们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也正因为此,很多人以为,文化产业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并且将文化产业的学术源头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确,法兰克福学派最早从学理上分析了 cultural industries(文化工业、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但这些研究是从哲学层面、从文化批判的角度进行的,并没
有研究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特性。这与我们今天所要从事的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其实,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看,中国的文化产业化,或者是产业化的文化,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玉器雕琢、交易,青铜器生产的全流程管理,到周代对艺术品市场的管理,再到汉唐的碑铭市场,宋代的瓦肆勾栏,元代的杂剧和青花瓷,明代的小说出版,清代的绘画市场和京剧戏园,直到民国的电影,等等,无一不是文化产业的生动例证。这一切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和分析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文化自信。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的研究都是严重滞后的。1987 年,钱学森在谈到精神经济理论时说过:“这个大问题,我国经济学家也出不了多少力,他们也没有研究过。还望有志于此的同志继续努力!”这是老一辈学者对我们的殷殷嘱托!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研究者从文学、艺术、经济、历史、伦理、社会学,以及哲学的角度,对文化产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为推动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总体看,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如火如荼的产业实践,相关研究也大多局限在政策研究和规划的层面。加上研究者不同的专业背景,文化产业研究难以形成最大公约数。也正因为此,文化产业作为学科的面目并不清晰。目前将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二级学科归入工商管理的一级学科之下,只能说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
学科认知上的错位反映了理论的贫瘠。缺乏理论的学科是肤浅的,更不用说在其上构建学术殿堂。正是学科定位上的不确定性和诸多专家五花八门的专业话语,给人一种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没有门槛的学科的错觉。但是,文化产业管理并不是一个不需要工具的学科。我们需要整合大家的理论贡献,并且凝聚共识,打造文化产业理论的中国学派。
从 21 世纪初国内开始有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以来,发展到现在全国已经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全部教育层次。此前,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先后组织出版了相应的文化产业系列教材,为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各高校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千差万别,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而不是根据专业需要,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既不利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文化产业人才。当然,这也并不是一所学校、一位教师所能解决的。
应当看到,经过 30 余年的探索,尤其是近 20 年政策和实践的推动,以及 20 余年持续不断的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学科已经聚集了大量的从业者。教学科研队伍也因为专业多样性而显示出新文科和交叉学科的特点。我们对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的观点也是有价值的,对中国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2017 年,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是我国文化产业 学科第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发起单位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深圳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聚集了国内研究文化产业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代表了从事文化产业教学和科研的主流力量。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大家一方面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一方面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建设,希望能够联合起来,形成一些较为规范和成熟的本科专业教材。
在这样的动议下,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了由会长、副会长及常务理事组成的教材编纂委员会,负责教材的遴选和把关。教材建设拟分步实施,成熟一本出版一本。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完成 30 本左右的规范教材,推荐给全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同学们。
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博采众家之长,反映课程思政的最新成果。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的最强音。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以生动宏伟的文化产业实践为归依,努力编撰出反映文化产业学科特点和水平的系列教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任重道远,还望同行们共同努力!
李向民
2021 年 6 月于南京
2023 年 7 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