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做了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并对深化道德教育,引导、推动道德实践养成等方面做出了具体安排,充分说明了通过教学推动礼仪学习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强化公民文明行为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丰富,从定位角度来看,“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灵魂是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功能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充分考虑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价值取向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能力、创造性、潜在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核心价值”。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就业、择业、晋升、薪酬、竞争、恋爱、生理、心理、治安等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最根本和最好的办法,就是关注早期素质教育,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21世纪,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而且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好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素质是人才的根本,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人的实践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现代化建设需要人的求实精神、开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的创造力、应变力、竞争力、承受力。从根本上说,人的这种主体性、精神、能力都来源于人的素质,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创造型人才。

本系列教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素质教育要求,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为主,兼顾企业、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属于通用型的素质教育培训教材。

本系列教材的参与单位包括北京教育学院、吉林工程师范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华北科技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山西大学、首钢工学院、牡丹江大学、燕山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厦门集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商务学院、北京西城社区学院、郑州大学、北京石景山社区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北京宣武社区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

本系列教材作为素质教育培训的特色教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力求严谨,注重与时俱进;在吸收国内外素质教育权威专家、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融入了素质教育的最新教学理念;依照素质教育所设计的问题和施教规律,根据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全面贯彻国家新近颁布实施的有关素质教育的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按照社会及企业用人的需求模式,结合解决学生就业及加强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注重结合大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强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重教学内容和教材结构的创新。

本系列教材的出版,对普及国民素质教育,创建和谐社会,帮助学生加强素质培养,提高竞争力,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具有特殊的意义。

牟惟仲2020年1月〖1〗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人际沟通与社交能力不但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团队合作,而且体现人的国际化视野、高科技时代的商务竞争能力和综合素养,已成为从业者需要具备和必备的基本素质技能。因此,人际沟通与社交能力越来越受到各行业、社会各领域人士的重视。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本书自2014年出版以来,因写作质量较高、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而深受全国各高等院校广大师生的欢迎,目前已经多次重印。此次再版,作者根据读者建议,审慎地对第1版进行了反复论证、精心设计,进行了包括调整结构、压缩篇幅、更新案例、补充知识等修改,以使其更贴近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本书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教材,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国民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要求,根据社会及企业的要求与需求,注重加强大学生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素质教育。本书的出版对普及国民素质教育、创建和谐社会,帮助大学生加强人际交流素质培养、提高内在竞争能力具有特殊意义。

本书共8章,以提高学习者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素质能力为原则,针对大学生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存在的不足,结合做人做事与就业行为规范,具体介绍语言沟通及礼仪、非语言沟通及礼仪、服饰礼仪、接访礼仪、宴会礼仪、求职礼仪、跨文化沟通及涉外礼仪等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必备知识,并通过强化应用实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于本书融入了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最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力求严谨,注重与时俱进,具有知识新、内容丰富、案例鲜活、贴近实际、注重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等特点,因此本书既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毕业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大学生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的指导手册,并为广大社区居民和社会待业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本书由李大军筹划并具体组织,耿燕和梁月为主编,高阳、李静玉为副主编,由李文英教授审定。作者编写分工: 耿燕(第一章),梁月(第二章、第四章),李静玉(第三章),高阳(第五章、第八章),梁月、孟祥越(第六章),胡晨硕(第七章),冯丽霞(附录),李晓新(文字修改、版式调整、制作教学课件)。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的最新书刊和网站资料,并得到有关专家、教授、企业家及原书作者的具体指导与支持,在此一并致谢。为配合本书发行,本书提供了配套的电子课件,读者可以从清华大学出版社官网免费下载使用。因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