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二十世纪至今,由于跨文化传播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现实需求,世界 范畴内围绕这一主题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最初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在 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中展开,西方学者为奠定跨文 化传播研究范式、研究取向的科学性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跨文化传播所 涉及的议题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跨文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引起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各学科从 各自的研究视角纷纷界定一系列的概念、理论及方法。二十世纪九十年 代,当跨文化传播走进中国学者的视野后,研究人员吸收和探讨西方学者 的研究成果,同时试图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具体问题,立足于中 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尝试细致化、差异化的研究工作,完善跨文化传 播的理论体系,表达对中国社会诸多问题的思考和关切,以解决中国社会 的现实问题。这也恰是本书写作的宏观学术背景。 促成本书的写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得益于笔者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从事传播学教学科研工作。 作为外语院校的一个特色,留学生历来是生源构成中的重要角色,特别是 我国政府近年来为吸引留学生到中国留学所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更使 高校中留学生的人数大幅增长。加之笔者在海外留学及工作的经历使自己 在教研工作中受益匪浅,所以一直对留学生群体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多 年来把他们当作研究对象,希望相关的研究工作能够帮助留学生提升跨文 化适应性能力,增加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进而为改善中国对外、对内跨文 化传播的途径和策略提供有效的学术支持。

其次,作为传播学的研究人员,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媒介环境的剧变给 跨文化适应性这一传统学术命题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挑战。媒体的更 新换代、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传播、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这也势必给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带来影响。媒介 接触行为如何影响留学生的社交方式,使他们的留学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留学经历将使他们如何理解中国,在心理层面上对中国抱有怎样的情 绪及情感……这些问题令人深思,所以笔者希望能从传播学视角对留学生 的跨文化适应性问题进行探索。这类研究在跨文化传播中并不多见。 最后,非常幸运的是,正当笔者有了较为明确的问题意识及前期的学 术积累时,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资金支持。在北京市社会科 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本研究在北京6所高校中进行了针对留学生群体的 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在京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问 题进行传播学研究,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研究得出了有说服力的 成果。 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本书得以付梓。笔者在更为开阔的写作视野中认 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受到留学生政策、新媒体环境、留学生个体 的媒介使用、高校教研及留学生的生活状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思 路下,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七章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研究课题所涉及 的相关文献梳理及研究背景、研究假设,在第一、二章中进行写作;第二 部分是留学生政策研究,选取了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日本、美国和欧盟的 留学生政策进行解读和分析,同时探讨我国的留学生政策,在第三章中进 行写作;第三部分是在京留学生媒介接触行为与跨文化适应性的实证研究, 在第四、五、六章中进行写作;第四部分是在前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 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出对策,在第七章中 进行写作。 通过以上内容,本书力图在以下两方面呈现研究特色。 第一,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略。 本书在传播学视阈下探讨媒介与媒介信息的结构属性,把媒介接触作为 讨论的核心,将传播视为文化适应的黏合剂,分析社会、结构、文化等 因素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影响,为研究跨文化适应提供传播学的

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适应性的传播学研究II

理论视角。 第二,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跨文化适应性的传播学研究。本 书力求避免宽泛空洞的理论探讨及策略性研究。研究人员深入留学生群体 中,对其在京的文化适应状况进行真实而有深度的调查和呈现,并采用定 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在京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进行剖析。 当前,关于跨文化适应性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跨文化传播学学者 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笔者再次感到因起步较晚,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为滞后。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 家、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所产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尤为凸显。留学生是面临 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群体,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探讨新媒介的使 用与跨文化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问题。研究旨趣与现 实需要将激励笔者对这一问题予以持续关注。 最后,笔者要感谢在研究及书稿撰写过程中给予我多方指导的学养渊 深的学者们。其中,郭庆光教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使笔者对跨文化 传播的基本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胡正荣教授、郭镇之教授、孙英春 教授也给了笔者诸多研究思路上的启发,丰富了研究内容。此外,由北京 第二外国语学院多位同事组成的研究团队的成员们精诚合作,从不同的学 科角度为本书的撰写做了大量基础工作,提供了灵感。因篇幅有限,难以 一一列举,在此对给予笔者热忱帮助的专家、同事、朋友一并表示裹心的 感谢。 代代学者的孜孜不倦,使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卷帙浩繁,本书 的出版是笔者近年来在科研道路上付出的心力,谨向前辈学者和各位师友 致敬。

孙? 庚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