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管理学”是各类高等院校管理大类各专业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众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管理理念、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不断更新,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大量出现,要求课程教学对此及时加以反映、体现和应用。
本书系统介绍了管理科学的原理、方法、技术、工具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 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管理理论发展、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创新职能等。本书主要供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使用,也适合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的教材和自学参考书。
本书在编写上具有5个特征。第一,系统性。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大职能。第二,创新性。目前的管理学教材大多依然延续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体系,但是,当管理实践的环境从过去的相对简单、稳定逐渐演化为今天的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创新已经成为管理的一个基本职能。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描述为: 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划,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符合预定的操作规则,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呈现新的状态。系统若不及时根据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就可能被已经发生变化的环境所淘汰。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第三,本土化。本书每章精心编排了“课前阅读”和“拓展阅读”,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内容,介绍管理基本理论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至于生涩难懂。第四,普适性。经典管理学理论,大多脱胎于企业层面的管理实践,并以制造型企业尤为典型。所以,学习管理学首先要将其理论背景还原到制造型企业的环境中,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但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管理理论的普适性也受到很大的制约。本书增加了管理理论的普适性,
开篇便从人类活动的层面讲起,对管理下定义时,针对管理活动的目的性又进行了拓展,从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分别对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进行了说明,即要实现个人发展、组织目标和社会责任的统一。第五,实践性。本书适当精简了管理理论的介绍,贴近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实践活动。在每个教学任务中还有针对性地安排了“拓展阅读”“思考训练”“学习延伸”等动脑、动手的训练,以期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实践技能。
本书由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甘胜军编写。全书的框架、思路由甘胜军提出,全书的编写和统稿由甘胜军承担。在本书搜集资料和编写过程中,上海海事大学企业管理2018级研究生王梦楠、2019级研究生徐洁和周诺卿做了大量基础工作。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高晓蔚等编辑们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对本书提出的许多宝贵建议和意见对本书提升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一并表示最真挚的谢意!
限于时间和水平,书中肯定有许多不足或疏漏之处,并且随着我国企业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本书在未来势必进行修改和增删,敬请各位同行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甘胜军
2021年9月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