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13 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在大数据技术的背景下,数据新闻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已然成为媒体机构广泛应用的报道方式之一。信息的生产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必然改变人才需求的指向。2013 年,全球开设“数据新闻”和相关课程的院校共有 24 所,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大学以及雪城大学是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 3 所高校。我国“数据新闻”课程也随之起步。2014 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在全校选拔了 18 名来自不同专业的三年级学生,组成数据新闻报道实验班。在传统的新闻课程基础上,中国传媒大学为这个方向的学生开设了数据处理、网页抓取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并要求学生完成数据实践项目。2015 年,数据新闻正式成为新闻学专业的方向之一在全国招生,2016 年改为自主招生,这也是我国首个数据新闻专业。然而,国外数据新闻专业化的路走得更远。哥伦比亚大学在 2018 年夏季学期开设独立的数据新闻硕士专业。新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只是涉及数据新闻基础,而是涵盖了数据、计算机及其他创新性的高级课程。这也意味着哥伦比亚大学的数据新闻教学实践将更加深入且专业化。
数据新闻是一种新兴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闻生产方式,所以大多数高校的“数据新闻”课程的教学采取了多名教师联合教授一门课的形式。根据我国数据新闻先行者黄志敏的调查报告,我国目前的数据新闻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中山大学、汕头大学的“数据新闻”课都是由 3 个老师教学。3 个老师的分工一般依据数据新闻的三大部分内容,分别负责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新闻综合实践 3 个方面。跨学科融合式教学是此类数据新闻课程开展的特色。例如,上海大学的“数据新闻”课程,由计算机科学学科、数码艺术学科、新闻传播学科 3 位老师授课,3门课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开课,形成了一个系列课程。但是,多名老师联合教学就要求 3 位老师一起备课,并足够默契,否则每位老师各教各的部分,课程就会被割裂,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白净指出:“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有一个老师把三者结合起来教学。”例如,兰州大学的“数据新闻”课程就是由一名教师独立承担教学任务。授课教师梁玮本科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专业是传播学。在课程安排上,该学校将 36 课时的课程分为 3 个部分,其中 1/3 的时间介绍数据新闻的概念、范畴、发展历史等基本理论知识,1/3 的时间由学生分享喜欢的数据新闻案例,1/3 的时间介绍软件及其如何呈现等。
笔者独立承担“数据新闻”课程的教学任务 3 年,从 2014 年开始接触数据新闻,到组建学生数据新闻团队,再到现在他们已经能够独立选题和制作数据新闻,俨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提到如何制作数据新闻,大部分人会想到用 Python 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但是对于没有计算机背景且具有极强文科背景的新闻专业来说,让学生去学编程似乎不太现实,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没有这个兴趣;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数据新闻并不是一个成熟的专业,甚至很多学校仅仅开设了一门相关课程,想要在这一门课程中,除了学到理论知识,还要学习编程,实在是不太现实。那么如何不用编程语言来实现数据的挖掘与获取、数据分析和可视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软件工具越来越智能和“傻瓜”,只要找对工具,零编程制作数据新闻不再是遥远的梦。
本书正是基于上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而编写而成,其主要特点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偏重于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新闻的具体制作方法,同时以实际操作为主,每个步骤都有详细的说明,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全书将制作数据新闻分为 4 个步骤,分别是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和数据新闻发布。在数据获取方面,介绍了基本的数据获取工具和方法,重点讲解利用火车头采集器自行挖掘数据;在数据分析方面,使用 Excel 清洗和分析数据;在数据可视化方面,使用相关软件实现文本信息分析和标签云制作,利用Echarts 和 H5 等其他数据可视化工具;在数据新闻发布方面,介绍当前较为实用的数据新闻发布平台,将数据新闻文案快速制作成数据新闻作品并生成网站链接或 H5 以利于传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