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心理语言学不仅涵盖各语言加工单位(如语音、词汇、句子、语篇)的理解和产出,还涵盖各语言加工单位的习得和磨蚀,而“语言”这个词常常涉及一语和二语以及单语和双语的区别,甚至语种的区别,因此心理语言学几乎涵盖了语言学所有的话题。不同于其他语言学分支的是,心理语言学专注于语言加工(理解和产出)和习得(习得和磨蚀)的“心理机制”的探索。心理机制可以理解成某语言现象(如母语迁移)在心智层面的成因,常常体现为心智表征和运算(mentalrepresentation and computation),“表征”常常涉及表征结构的问题,而“运算”常常涉及过程和变化。随着脑成像技术的进步及其在语言研究领域的应用,心理机制(此时也称“神经机制”)可体现为神经层面的激活和连接(neural activation and connectivity),同样涉及结构、过程和变化。
本专著在研究话题选择方面遵守以下两个原则:第一,涵盖心理语言学的传统核心话题,包括语音、词汇、句子和语篇几个层面的理解(第1、第2、第3、第4章)、语言产出(第5章)、一语习得(第6章)、语言与思维(第9章)。第二,探讨心理语言学新发展的话题,包括双语加工、口译加工(第7、第8章),这也是中国外语界不少老师和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其他新话题(如自闭症儿童和老年人的语言加工、外语磨蚀)没有包括进来,因为相关的研究还不足以独立成章。
本专著与所在的系列丛书一致,强调“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每章具体内容选择上,尽量选择比较新的内容,例如,第9章“语言与思维”简要介绍经典的“语言相对论”内容,重点介绍“双语优势”和“口译优势”这两个新的研究增长点;第二,尽量找全最新的文献,尤其是近三年的文献;第三,多介绍用汉语发表的本土研究,因为这些研究的新观点在国际同行的英文专著中几乎没有体现;第四,选择了心理语言学领域两个相对比较新的话题,即双语加工、口译加工(第7、8章)。
本专著强调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特色。首先,心理语言学的话题涵盖面广,所以必须突出心理语言学的研究问题,因此每章第一节专门阐述该章所涉及的主要“研究问题”;其次,心理语言学需要探讨语言现象冰山下的底层机制,因此研究方法是从事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条件,这就构成每章的第二节,主要介绍同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他内容的设置根据各章的话题特色而定,例如,有些章节会有独立成节的理论模型介绍,有些章节有英汉语对比研究介绍等。
本专著得益于三位作者的合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晨教授负责第3、第5、第6章,浙大城市学院王慧莉教授负责第2、第4、第7章,浙江大学董燕萍教授负责第1、第8、第9章和全书内容的策划、写作过程的统筹。由于每章所涉及的文献在丰富性上存在差异,因此不求各章之间在篇幅上的整齐划一。
本专著得益于出版社的支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郝建华编审的耐心等待和持续鼓励、曹诗悦编辑的阅读和修正!感谢杨雨敏、余志斌、周欣安、孙小冰、傅杨等学生在老师们感染新冠期间的鼎立相助!
由于心理语言学涉及面广、文献多,因此本专著仍有不少错漏和不足,还望读者海涵并指正。
董燕萍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3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