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
VII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扫描二维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教育领域,“码书码课”在广东、吉林、湖北、福建、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诞生并迅速传播。简单地说,“码书”就是含有二维码的图书,即除了文字、图表之外,“码书”中还有许多二维码。通过二维码,我们将传统的图书与视频、音频、网站、网络讨论组等连接起来,不仅丰富了传统图书的内容,而且提升了图书的可读性和拓展性。从读者的角度来说,阅读“码书”可以获取的资源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加立体;.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创作“码书”不但要“写”,而且要“录”,要“拍”,还要“开发”。作者在进行文字创作的同时,必须录制音频或拍摄视频,甚至还要设计、开发需要读者参与的线上活动(如讨论、投票、测试、虚拟实验等)。
“码课”是一种基于“码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码书”的衍生概念。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码课”增加了二维码资源、智能工具、无线场景三个因素,有着天生的“智能”元素。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分享,都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互联网世界,这也践行了“线下与线上结合、自主与协作结合”的教学理念。与传统学习相比,“码课”让学习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个性化和网 络化。
作为传统微课的升级版和新载体,“码书码课”通过二维码将传统图书和视频微课联系起来,也将“线上”与“线下”联系起来,成为“互联网 +”背景下的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知识呈现方式,正在深刻影响着图书出版和课堂教学。
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李玉平、雷斌、武丽志老师联合推出的“名师讲堂码书码课系列” 丛书是国内“码书码课”领域的率先探索和大胆尝试。这套丛书具有以下显著特色。
(1).小开本的口袋书,便于携带。
(2).文字简练,深入浅出,知识精练,有助于大幅提升读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书中内容来自各地教学名师的优秀特色课程。“码书”能够让名师更有名,其开发的过程也是推动教师个体或群体的隐性经验显性化、体系化、社会化的过程。
(4).书中资源丰富,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或聆听配套的视频、音频微课,而且能不断地完善和 更新。
(5).书中微课表现力强,还可以实现跨平台、跨终端学习,从而使“时时能学”和“处处可学”的移动学习成为可能。
虽然“码书码课”至今仍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仍处于部分地区、学校、教师参与的初级阶段,但是“码书码课”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不少高校、出版社、中小学师生的积极响应,教师们开发“码书”的热情十分高涨,这也足见“码书”生命力之旺盛。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码书码课”也将不断完善,不断迭代。二维码作为连接线上与线下的纽带和中介,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图书,也正在改变着传统教学。其未来,让我们共同拭目以 待吧!
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20 年1 月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