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优控制也称现代最优控制,是在经典控制理论基础上,于20世纪中后期航空航天大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处理确定性系统优化问题强有力的数学方法,已在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工业实践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应用。21世纪的科技大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现代最优控制也逐渐成为经典内容,关于最优控制的教材和专著已经摆满了图书馆的一栏。那么,为何还要编著此教材呢?笔者将撰写初衷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教育的初心和目的。教育是百年大计,是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和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什么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又如何塑造德才兼备和培养创新思维呢?这些宏大的教育命题摆在一位高校教师面前时,自然而然会聚焦到学生身上。是的,学生,他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是学习的中心。《教育未来简史》的封底有句话,我很认同: 数字化技术深刻地变革了人类生活,今天的年轻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和融入世界的方式与以往大不一样。相比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学生,当今时代学生大不相同。他们有着连续的学习阶段和良好的英文能力,能够在互联网方便地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课堂稍显乏味他们便会拿起智能手机开小差,去朋友圈点赞或搜索美食与八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作为教师,当然要思考教育和教学,以使今日学子能够获得未来发展的能力。一门课程所能传达的最为核心的,当属课程内蕴的思想。本书难以达成此境界,但确是笔者的第一次尝试,希望借书中内容窥大师思想之一斑。如果学生能像这些大师一样思考,未来可期!此外,互联网内容一般较为零散,本书在参考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和专著基础上,结合学术前沿问题,重新梳理了教学内容,配合常见术语的英文,便于系统性学习并建立英文阅读基础。书中注重挖掘问题的发展历史和科学典故,避免枯燥的数学推导,有助于读者自学。
第二,课程教学的基础。教书育人,教材先行。好的教材能够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为教师授课的主导作用提供有力支撑。“最优控制课程”是控制和力学类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之一,一般以本科阶段微积分/线性代数/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为基础。不过各高校本科阶段学习内容不一,导致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本书是在笔者授课基础上总结而成,如函数极值部分是为没有最优控制基础学生而准备的,而各章实际问题则是希望学生能摆脱只会解题的情况,学以致用。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深入书中的证明,进一步锻炼自己严谨的数学思维和逻辑。人生美好的是相遇,难得的是重逢。若你此前不了解最优控制,那么期待你在书中与变分法、极小值原理、动态规划方法以及那些大师相遇,并于最后一章的典型系统最优控制与
TA们重逢。
第三,教师个人成长的需求。如果说学习一门课程最好的方式是讲授这门课,那么,掌握并深入理解这门课程莫过于写书。写书虽耗费大量精力但却令人愉悦,好比在海边沙滩跑步,除了欣赏美景外偶尔还能捡到几个漂亮的贝壳。例如,当行笔至
拉格朗日(Lagrange)变分法时免不了为他19岁大胆的创新而拍案叫绝,这不正是大学生的年龄吗?当写到双目失明的
庞特里亚金(Pontryagin)年近50转战极小值原理时,又会被他身残志坚的科研奋斗而感动。这些看起来与期末考试,甚至公式推导毫不相干的科研典故,很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激励从事教学科研的我们,还有学习最优控制的你们,面对科研难题时能勇往直前!
本书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十四五”规划教材的支持。感谢北京理工大学夏元清教授、伍清河教授、廖晓钟教授和邓志红教授在教学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出版之际,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佟丽霞编辑的辛勤工作,感谢研究生张永隆、温童歌、李姿雯的文字校对。特别感谢妻子任彦锦律师的大力支持,居家办公时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感谢父母家人多年来坚定不移的支持。
限于作者水平和个人航天动力学研究方向,书中学术前沿实例均围绕深空探测展开,也希望借此吸引更多人投身于航天动力学研究和祖国航天建设。书中错误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作者于北京理工大学
202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