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
正如美国学者欧麦所说:“从政治版图上看国与国之间的疆界还同以往一样一清二楚,不过一张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经济地图却不分国界且包含竞争性的财务、资源、商业和工业的活动内容。”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各国正逐步融入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大门被彻底打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扬帆出海,踏入更广阔的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事跨国经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推动和加快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使其获取更多的成长空间。在此进程中,文化差异随之成为企业走出国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商务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孟早就指出:“一个优秀的跨国企业管理人员和商人所具备的品质之一应该是能说多种语言,并熟悉各国的法律、风俗、政策、礼节、宗教、艺术状况等。”因此,了解跨文化商务沟通的知识、提高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能力、消除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减少误解与分歧、增加彼此的交流和信任,是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企业管理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大势所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文化商务沟通就开始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经过霍夫斯塔德(1980)、蔡安迪斯(1989)、尼斯亚马(2000)和瓦尔纳(2000)等学者的共同努力,跨文化商务沟通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已有大量的相关著作和教材问世,并在实践中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跨文化商务沟通学主要从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交际策略出发,从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跨国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它综合了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跨文化交际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优势,弥补了单一学科的不足,并随着国际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完善。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跨文化沟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领域,从商务角度研究跨文化沟通的成果较为鲜见。
自2004年起,我开始在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中讲授“组织行为学”和“营销沟通”课程。由于教学需要,我认真研读了美国学者艾里斯·瓦尔纳和琳达·比默合著的英文版《跨文化沟通》以及华盛顿大学商学院陈晓萍教授撰写的《跨文化管理》,发现跨文化沟通是一片“深不可测的大海”,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在这期间,我在授课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感受。2008年,我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做访问学者,并有幸聆听了该学院华裔教授的一些课程。他们独到的文化视角、丰富的跨文化工作经历、敏锐的洞察力都使我受益匪浅。在日常生活中,在纽约这个号称“大熔炉”、全世界文化多元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中,我也亲身体验了文化震荡,遭遇过一系列跨文化沟通的尴尬,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文化敏感性、文化宽容性和文化适应性。回国后,我便萌生了写作的念头。2010年,《跨文化商务沟通》一书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出版后,承蒙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支持,已在2014年再版一次。在使用过程中,我陆续收到来自相关教师和学生的一些意见与建议,加之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新现象、新问题的出现,原书的部分内容已经显得过时和陈旧,于是决定再次对该书进行修订和全面调整。
本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基础篇,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理论基础。第一章导论介绍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基本问题;第二章介绍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为障碍篇,包括第三章到第五章,主要分析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各种障碍。第三章探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语言障碍;第四章探讨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非语言沟通障碍;第五章探讨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其他障碍。
第三部分为应对篇,包括第六章到第九章,主要结合跨国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探讨如何克服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障碍。第六章分析跨文化商务谈判;第七章分析跨文化广告沟通;第八章分析跨文化团队的沟通管理;第九章介绍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培训。
本书的特点是:体系新颖、理论前沿、信息量大、案例丰富、内容实用、操作性强。
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第一,本书每一章开篇有导读案例,通过分析案例引出本章主题;每一章后面有思考案例,方便读者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跨文化商务沟通问题。第二,引用经典的中外电影来讲述跨文化商务沟通的相关理论,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和生动,使阅读变成一种享受,使跨文化沟通之旅变得轻松。
最后,对所有在本书的写作、出版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人表示真挚的谢意。
编者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