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不断加大创新型人才储备,是我国加快步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期是思维活跃、心理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一阶段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抓住了人才培养的黄金时期。我国开展的丰富多样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学科竞赛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些具有挑战性的竞赛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成年后从事了科学研究或创新创业的实践。这些当年的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参赛者构成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力量。对这一群体的创新、创造能力进行研究,对于部分地了解我国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在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周期,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更关乎各国的人才战略。在全球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大趋势下,持续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不断夯实我国人才培养的基石,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发展轨迹如何,他们有哪些特质,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为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青少年提供更有利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都是本书所探究的问题。
本书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内涵与特质进行探讨,依托心理学的创造力理论,从当前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突出问题出发,以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构建研究框架; 在创造力相关理论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调研基础上,设计了较为全面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创造力测评工具,并对300余名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创造力进行了评价,还为进一步探索对创造力发展具有影响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了对照组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了文献、统计、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利用文献与调研确定研究框架,运用网络数据搜索方法对过往参赛选手的基本资料进行了整理,形成了相关数据库,运用统计方法将其地理分布、性别等人口学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部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对照组进行了创造力的相关分析。此外,为进一步论证创造力的影响因素,还从对科技人才的访谈与公开资料中厘清影响因素,并结合一些创新型国家开展的创新人才实践,为我国青少年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书作为研究成果的总结,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是研究背景;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为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第四章是基于统计数据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展情况分析; 第五章是基于量化研究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是基于访谈等方式的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章是促进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及国际经验借鉴。
本书是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智库成果的一部分,也是创新战略研究院“小中心、大外围”平台优势的体现。
全书写作提纲由石磊提出,并由课题组讨论确定。第一章、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五节、第七节)、第六章、第七章主要由石磊等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团队负责撰写。第二章、第三章第三节主要由刘正奎、白新文负责撰写。第四章主要由张超、杨小龙负责撰写。第五章第三节主要由任纪远负责撰写、第五章第四节主要由程黎团队负责撰写,该团队并与刘正奎、白新文等完成了调查问卷的编制,第五章第六节由陈文峰负责撰写。第六章访谈由沈杰团队完成。石磊完成了全书的统稿。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界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也参考了大量国内外专家的论著,并与中国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机构的多位专家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本书的最终完成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研究是探索人才成长规律的重要起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特点,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更多研究成果的发现还有赖于理论的发展与长期跟踪实践,囿于研究团队的能力和水平以及调研条件的限制,本书中存在的不足和疏漏之处,还请专家学者和各位热心读者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