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比较文学与外语学科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中国的比较文学最早是  从外语学科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吴宓、范存忠、方重、钱锺书、季羡  林、杨周翰、王佐良等,都是外语专业出身的著名比较文学学者。比较  文学在我国外语学科建设方面,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我国外语学科的  学科理念、基本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初步确立,是在20世纪二三十  年代。1926年,时任清华西洋文学系(后改称外文系)代理系主任的  吴宓先生“参考了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李赋 宁,1998:2)而制订出外文系的培养方案,“使我国的外国语言文学的  教学和研究走上了全面、系统、严格、科学的道路”(李赋宁,1992:7)。 吴宓制订的外文系培养方案,体现了人文性、专业性、博雅通识、中西  会通的特点,具有很明显的比较文学特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很多来 自中文学科和外语学科的文学研究学者都加入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行列, 共同创造了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繁荣局面。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划归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 科。比较文学离开外语学科,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化以及外语学科的 发展都很不利。2017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 本条件(试行)》,明确了外语学科的五大研究领域,其中之一是“比较 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由此,比较文学重又回到外语学科建制中,成为 外语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作为“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丛书”之一种,是对 21世纪以来比较文学理论问题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探讨和研究,聚焦的 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问题。既然是研究,本书不是对近些年来比较文学 所有成果的介绍或文献综述式的总结和批评,而是聚焦比较文学的主要 理论问题,从相关的研究成果中提炼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加以研究,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

《比较文学研究新发展》以近二十年来国际国内比较文学发展的内 在理路为经,以主要理论问题为纬来构建全书内容。本书关注的是比较 文学学科理论基本问题(如学科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 等)的进展,基本研究范式(如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的更新,以及传统研究领域(如世界文学、中外文学关系、翻译文学等) 在理论和方法上如何创新。共同诗学、世界文学、世界性因素、互文性 是本书的关键词。

本书结合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当代 国际比较文学为何这样发展,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术逻辑是什 么?如何看待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文学到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还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是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还是人文学科的研究方 法?如果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科本体是什么,有没有自己 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术体系?比较文学是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理 论?人类文学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和普遍性的规律?比较文学能否将“共  同诗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又如何抵达?比较文学的边界不断扩大,研 究的课题越来越广,这样的发展趋向,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意义的淡化还 是丰富?

本书的撰写,一方面促使我考察和总结近些年来比较文学的理论成 果,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和传统研究领域如何深化等 问题多年来断断续续的思考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有些观点在此之前还 只是一些模糊、零星的想法,写作时则促使自己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 当然,这些观点只是一家之言,论述上还有待进一步斟酌、完善。可商榷的地方可能不少,还望学界同行批评指正。

查明建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