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I
前言
中国城市规划领域正在进行一场迅疾的公共政策转向变革,中国的“新
城市规划学”(neo-urban planning of China)呼之欲出甚至已经浮出水面。
在“中央—地方”“政府—市场”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国家战略安排下,这
场城市规划变革虽然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成形成熟期,但毫无悬念的是,历
史文化遗产、山水林田湖草等公共品属性和正外部性效应极强的空间要素
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政府积极作为的核心范畴。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经济学、
自然资源管理学自然成为学科重新建构的核心关注方向和内容,城市更新、
减量提质、生态修复、国土整治等成为重点。
在该大背景下,城市规划学教学内容和方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理
论课方面,公共经济体系、土地等资源配置优化、外部性治理等方面内容
成为学科的核心原理模块,“城市规划经济学”“城市治理”等课程相继开放。
在设计课studio中,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等具有公
共品属性空间要素的研究和政策设计表达,更是强化了公共财政配置的效
益、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区位配置优化等模块内容。在区域尺度,突出公共
品领域的跨区域协作和联动,如区域生态和环境、区域文化遗产协同等;
在城市尺度,突出基于“可达性(集聚性面向)”、基于“舒适性”等的统
筹兼顾,突出公共品供给的外部性测度等;在建成区典型地段尺度,注重
基于产权、利益相关者等制度经济学相关领域的思维和方法训练。尤其在
毕业设计环节,更是加强了变革背景下的类型化前沿议题的选择。
2020年,以“徐州‘两汉文化环’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本科毕业
设计的选题就体现了上述的变革。在该选题中,以徐州独一无二的“楚王
陵墓体系”“画像石墓群”等为代表的徐州两汉文化遗产为核心,连同“隐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徐州“两汉文化环”城市设计
II
然如大环”的徐州连绵群山和故黄河、大运河等河流水体等自然资源要素,
从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分别针对内
城核心区、内城区商业-居住过渡区、外围居住-工业混合过渡区、外围城
市-乡村混合过渡区等典型圈层的两汉文化遗产精华地段进行保护、传承、
活化利用的设计训练。
通过这种多学科视野、聚焦空间问题、突出规划设计专业特长的训练,
一方面希望能够对城乡规划的变革进一步地细化探索,将“看得见山、望
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理念在设计教学中加以落实;另一方面,更希望能
够通过这样一个环节,以两汉文化精华区的徐州为典型,加强对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生境、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同时,徐州两汉文化
的选题也为当前城市规划的几个重要领域——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规划、生态修复与国土整治、城市更新与存量改造等提供了一个很
好的平台和样本。2021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在国土
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等的出台,
反映了这一话题在国家层面上重要性的体现。
特殊的规划大变革遇上特殊的疫情,本书也见证了师生克服重重困难,
坚持通过线上的“大胆假设”、开源数据“小心求证”等方式,充满激情地
完成了本次富有意义的研究和设计教学工作。
2020年徐州“两汉文化环”毕业设计全程线上进行
2021年4月在毕业设计结束近一年后实地考察徐州两汉文化遗产
H:\1 家庭合影留念\2021年\20210710 徐州博物馆-卧牛山-驮蓝山一带调研\_C9I3229.JPG
2021年7月对徐州博物馆汉文化陈列的再次深入调研
于涛方
2022年3月12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