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2018年以来,国家规划体系不断重构,传统的高度注重形体布局的

城市总体规划开始转向底线管控和资源配置优化的国土空间规划。在该背

景下,高等院校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等教学也需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相应的

改革。

自2017年开始,清华大学城市规划本科“总规”环节的设计课不断

地从公共经济学视角、外部性理论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在2018年国土空

间规划编制等体系快速酝酿发展之际,进行了“北京周口店镇国土空间规划”等的设计课探索,出版了《体国经野:小城镇空间规划》一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

进一步地,在2019年,进行了县(市、区)级行政单元尺度的国土

空间规划设计课教学,并借鉴哈耶克的“规则统治”“目标统治”理念和假说,对规划变革的元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思考,并进行了教学尝试。

除了面向未来城市、精细化空间治理的大数据、信息科学等推动外,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两山理论、高质量发展等新理念成为当前我国城市

规划变革的重要动力。在“中央—地方”“政府—市场”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国家战略安排下,这场城市规划变革虽然还需要一段很长的适应和成熟期,但毫无悬念的是,山水林田湖草、历史文化遗产和乡村振兴、扶贫发展等公共品属性和正外部性效应极强的空间要素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政府积极作为的核心范畴。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经济学、自然资源管理学自然成为学科重新建构的核心关注方向和内容,减量提质、生态修复、国土整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等成为重点。

为此,一方面,本书的规划研究与设计高度注重公共议题,如乡村扶贫、矿坑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长城体系等文化遗产要素保护、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以及景观风貌等。但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市

场体系不断健全的转型过程中,其空间治理和空间规划仍然高度需要愿景

和目标设定的统领,再加上涞源县所处的保定市以及京津冀地区在国家战

略推动、市场重构等多元驱动下,面临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性重构的剧烈

变动的过程,北京非核心首都功能的疏解、雄安新区建设、区域高速铁路

和北京冬奥会等重大项目的安排以及首都地区的文化和政治服务等强化发

展,因此本书仍然高度重视“目标统治”下的畿辅地区区域发展逻辑、首

善之区的发展愿景对地方的重塑、高度重视全球及国家和区域的结构性调

整对地方的结构性影响等,在设计中,除了强调底线思维、近期行动计划、公共领域切入外,也强调远景蓝图、远期愿景等战略展望和目标、指标设定。

总之,在方法论层面,本书融合了国土空间规划空间资源管理的“规则统

治”基准价值,和传统城市规划与设计在“诗意栖居”等方面的“目标统

治”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从“规则·目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下,本书突出了公共经济学视角的“生态”“文化遗产”“景观风貌”“扶贫”“公共品供给”等“规则统治”的议题,同时突出了国际标杆借鉴、首都地区世界级城市群打造、诗情画意栖居、“世外涞源”等“目标统治”的内容,并试图将战略性区域发展-行动性地方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等有机融合在一起。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涞源县毗邻首都北京,是“九河下梢”雄安新区和

白洋淀的最大河流——拒马河的源头,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丰富且生

态服务价值突出,拥有世界级的稀缺性自然遗产,涞源县独占“太行八陉”中的两陉(飞狐陉和蒲阴陉),因此历史上军事和商业等地位突出,具有乌龙沟长城、辽代木构建筑阁院寺等国家文化瑰宝。总之,涞源县不仅仅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一个关键区域样本,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深山区”生态涵养、发展转型、首都功能承载的关键样本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