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什么是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中,我就提到对爱伦·坡(EdgarAllan Poe)的创作动机的研究。事实上,在《爱伦·坡研究》《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论》《《聊斋志异》的创作发生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等著作中,我曾就爱伦·坡、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和蒲松龄等作家的创作的心理机制做过深入系统的讨论。这也是我多年来的治学理路之一。用这种方法,我走进了不少经典作家的心灵深处和文本深处,发现了很多不易为人察觉的隐秘所在和美丽风景。
其实,创作动机(creative motivation)不是一个简易、单向的归纳,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机簇。爱伦·坡使用的一些创作理念和方法,以及他对作品效果的不懈追求,让他成为一位“美的叛逆者”,又让他“进而震动了世界”。如果我们只凭借爱伦·坡自己的说辞来对其作品进行“审判”,就会破坏作品的深层意蕴和美学效果,同时也会让我们的研究陷入死循环。不论是爱伦·坡、福克纳,还是蒲松龄,他们的作品,从创作开始,就有一些“失控”的成分在里面。在写作过程中,事件的情节走向、人物的性格发展、故事的最终结尾,都不是作家能够完全主宰的,他们身上的集体无意识以及自己的潜意识往往让他们“身不由己”,或“言不由衷”,当然也可能是“力不从心”。文学就是人学。作家首先是人,没有对人性的深刻体验和对生活的深入洞察,就没有震撼人心的作品。而人内心的潜意识、被压抑的欲望等不轻易被察觉的部分,在创作过程中也会悄然钻出,跃然纸上,融入作品的肌理和血液。
心理学和文学的交融并不是偶然的,二者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研究的主体都是人类。心理学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解读作家创作的动机、创作的心理过程和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为文学作品的阐释和评论打开了一扇别有意味的窗口。精神分析学派(School of Psychoanalysis)深刻影响了现代主义文学(Modernist literature)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不再致力于描写外在客观世界发生的故事情节或刻画人物性格,而是更加关注小人物的敏感甚至是变态的主观世界,作家也从客观写实转向使用自由联想、独白、意识流和象征的手法。文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并不是一方被动地接受另一方的影响,因此文学对心理学的影响也同样不可被忽视。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使得心理分析批评逐渐兴起,以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为首的精神分析学派对文学的影响最为深远。弗洛伊德本人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他的弟子荣格(Carl Jung)、阿德勒(Alfred Adler)等人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都颇有见地。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文学作品评论的论著和演讲,为文学批评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心理学与文学的相互缔结,让我们以更客观、全面的角度评论作家,得以多层次挖掘作品的新内涵,多角度发现作品的新魅力。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创立实验心序言理学,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自那以后,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 Psychology)、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精神分析女性主义(Feminist Psychological)以及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等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与评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文艺研究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前意识(preconscious)、本我(Id)、升华(sublimation)、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自恋情结(narcissism complex)、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等已经是文学领域众多研究者耳熟能详的概念。格式塔心理学对文学的影响虽然不如精神分析心理学,但它以文学艺术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文艺创作和接受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也在西方现代文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影响了之后出现的很多文学批评流派,以拉康(JacquesLacan)为代表的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就是一例。
众所周知,西方心理学对中国现代心理学的成形影响深远。先秦至近代,中国虽没有独立的心理学科,但和西方古代一样,思想家关于心理学的思考都零星地点缀在哲学思想中。中国近代是在引进了西方心理学之后,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发展起来的。简言之,在中国从古代的一些心理学思想发展到中国现代心理学体系中,西方心理学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中国现代心理学并不是直接从古代先哲的心理学思想演变而来,而是“接受了西方实验心理科学影响而建立的心理学”2。20世纪20年代伊始,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中的精神分析学派、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和格式塔心理学等流派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其中,精神分析学派对中国的影响最深。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和性欲的探讨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中国的封建礼教一度压制了国民的本能和心理这一事实。精神分析主义在中国当时致力于反对封建吃人的礼教和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中激起了千层浪。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精神分析理论先是传入中国,随后又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在“五四”以前,弗洛伊德的理论就已经被粗略地介绍到中国。王国维属于较早介绍弗洛伊德学说的中国人。鲁迅翻译了厨川白村的经典著作《苦闷的象征》,该书被称为日本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这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了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思想。朱光潜则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中国当时的文坛也把弗洛伊德理论应用到文学创作和批评中。“五四”以前,中国传统小说并不重视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与剖析。以郁达夫、鲁迅和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先驱作家对精神分析发生了兴趣,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流派,但他们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上都大胆地运用了精神分析学说。性压抑和性变态心理的相关描写频频出现在当时的中国文学作品中,这可以看作当时的作家对传统封建道德的一种反抗与挑战。早期的施蛰存更是有意识地运用精神分析主义进行创作的代表,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除了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文学创作外,文学中的批评实践也吸收了精神分析主义。虽然这时期的中国文坛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许多都是照搬弗洛伊德的学说或是他分析过的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来阐释文艺现象的做法为中国文坛提供了有益的尝试,拓展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空间和视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前,由于意识形态建设和构建新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原因,弗洛伊德主义序言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差不多算是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学界零星出现过几篇关于弗洛伊德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开始,精神分析主义在中国卷土重来并蔚成景观。弗洛伊德在80年代的中国影响虽大,读者对他的接受还是比较理性客观的。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机械套用弗洛伊德主义到创作和批评中的情况相比,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人们开始认真探究潜藏在精神分析主义深层的文本价值和心理蕴涵。
不得不说,精神分析批评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广为流传并得到认可的西方批评方法之一。以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Mythological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为代表的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为拓展文学的研究空间、促进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以及推动文学作品的创作起到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文学活动是包含诸多复杂要素的动态系统,确实不能离开心理学谈文学研究。但是,文学活动又不仅有心理活动这一层面,因此只用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研究文学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分析批评也有其不能忽视的局限性。如果按照弗洛伊德、荣格或阿德勒的理论去分析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可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这就可能使文学脱离政治和经济,成为一个只为心理学服务的附属学科,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也被抹杀。
本书呈现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的完整知识体系,根据学科内容与特点详细列举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中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术语。笔者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展现该学科核心要义,提供应用的范例,供读者参考;书后提供核心概念与术语的英汉和汉英索引附录,方便读者查阅。本书的核心概念有30个,每篇核心概念包括定义、适用范围和方法、运用范例与参考书目;关键术语70个,每条术语以学术界接受度最高、最无争议的中文释义为英文术语进行注释。该书目能帮助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扫清文献阅读与理论应用方面的障碍,方便外国语言文学的教师、研究人员和相关话题的爱好者快速捕捉学科要点,也能为对语言文学研究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理解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的基本脉络。其中,核心概念篇中的“创作动机”“心理美学”“压抑”“意识三层结构”中的运用范例节选自《<聊斋志异>的创作发生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变态心理学”“焦虑”“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意识流”“自卑情结”“自主情结”中的运用范例节选自《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论 增订版》²;“集体无意识”中的运用范例节选自《爱伦·坡小说全解》。
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具有极强的活力和极大的包容性,它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涉及的学科繁多复杂,用新文科话语来说是一个经典的跨学科命题。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鲁鱼亥豕,肯定不乏疏漏舛误,诚望各位前辈、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指正。
朱振武
2022年4月12日
于上海心远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