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为适应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程的教学需求,在计算机应用普及、统计软件丰富、心理与教育研究广泛应用统计学的背景下,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所调整,现普遍包括理论方法与软件操作两部分内容。这样的课程安排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环境中十分有效,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提升。相比较而言,教材相对于教学安排有一定的滞后。既包含系统的理论内容,同时将软件操作与理论内容有机匹配的图书是师生共同期待的,这样的图书作为课程教材将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也符合教学应用的发展趋势。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及SPSS应用》基于以上目标着手编写,既考虑现实应用需求,又将理论内容与软件操作有机结合。作者在编写《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及SPSS应用》的过程中,从实际应用发展的角度考虑,更新和补充了一些发展较快的内容。例如,常用统计方法的效应量是重要期刊论文要求必须报告的统计量;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分析应用非常广泛,编写中适当加入了相关内容。此外,统计学的学习特点是方法不难掌握,但应用起来难度较大,比如初学者经常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选错方法。针对此问题,《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及SPSS应用》加入综合案例分析,以利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正确选用统计方法并规范分析具体问题,达到真正掌握有关学习内容的目的。因此,《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及SPSS应用》具有三个特色:理论知识与软件操作有机结合;适应发展的应用环境;结合综合应用案例提高学习效果。
在统计学相关软件中,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课程一般都采用SPSS软件。SPSS最初的全称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随着软件内容和服务范围的扩展,于2000 年正式更名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及SPSS应用》结合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内容介绍SPSS的有关应用。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正确掌握,而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针对课程特点开展案例教学。此外,《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及SPSS应用》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资助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心理统计学教学案例的开发及其在探索式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0221005)的研究,编制了例题和综合实例。
笔者在编写《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及SPSS应用》的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大量有关文献,同时也得到了多位同行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此外,还要特别感谢笔者的学生们,通过与他们一起探讨课程内容,使笔者了解了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使笔者对教学内容的体会不断深入、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不断提高,进而在教学及探究过程中获得进步。特别感谢笔者的研究生郝晓晓为第十三章因子分析的实例提供基本题目。
虽然在撰写过程中几经努力,但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反馈邮箱:wkservice@vip.163.com。
陆运清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