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心理学中认知学派为核心的认知科学的兴起,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
也对教育和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受机械的“认知的可计算性”
的局限,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就是计算”,及其“离身心智论”的影响,
使得第一代认知科学无法摆脱其固有的藩篱。在教育科学领域,离身主义的
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的认知和心智发展的规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具身认知理论迅速兴起,被称为第二代认知科学,
是认知科学的新兴前沿领域和研究热点。一系列具身认知的实验研究发现,
温度知觉、空间知觉、重量知觉、触觉等感知觉经验和运动等,微妙地影响
着人的情绪、态度、决策、思维、记忆及道德等高级认知活动。这对认知科
学在教与学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启示。具身认知理论主张,人类知识获取的
方式是自下而上的。人类从婴儿开始,学习各种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方式
是自下而上的。人类的身体经验,包括感觉、知觉、运动等,是人类在与环
境的互动中,获取知识的本质方式。近10年来,具身认知逐渐从科学家的
实验室走向应用领域,并出现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新趋势。
王锃副研究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新趋势,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是国内较早关注具身认知及其理论与应用的青年学者。2013年,他与鲁忠义
II
儿童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
教授发表在《心理学报》的论文《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
响》,率先发现和报告了汉语道德概念隐喻表征的“认知偏移效应”。在你正
在阅读的这本著作中,王锃对具身教育中的这一效应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这
本著作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具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具身教育的最新发
展和最新成果,以及具身教育的方法、技术和策略。这本著作遵循认知和心
智发展规律,将具身认知理论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与技术成果应用于教师和家
长的教育教学,以提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本具身教
育的著作是我见到的第一本关于具身教育的专著,它对于探索教与学的本质
和规律,对于优化和纠正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高
等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认知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
科学性、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儿童家长来说,它也具有
重要的启发作用。
最近,中央对我国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方向和要求。这本专
著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具身教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在具身认知视
角下,探索教育的本质和知识获取的本质的一门科学。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
下,具身教育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规律,提高教与学活动的科学
性、有效性,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
习方式等的培养,以及有效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我相
信,这部著作的出版能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新的科学思路和非常有效的
方法,学术界、教育界和其他相关人士可以从中受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2001—2009)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2008—2012)
2021年10月31日于北京
序 二
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国家、父母和教师极为关注的。
王锃副研究员、张盼博士、岳晓东教授合著的《儿童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
介绍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理论与具身认知理论(第二代认知科学理论)及其各
自的科学根据,从认知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层面,深入浅出地
说明 “具身认知理论”的优越性,并将之引申到 “具身教育” 多方位的应用,
涵盖道德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和情绪教育等。这部著作的内容丰富且简洁易明,论据多样化且条理分明,
充分展现了三位著者的学养,显示了他们对儿童福祉的关怀和对国家现代化
建设的热忱,实在令人敬仰。
当我翻阅这部著作时,对其中涉及的重大学术与应用问题感慨良多,遂
将其中的一些感言整理完成本序。
认知是个体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而教育是集体的事业。两者的交
汇点隐含着一个古今中外历久弥新且尚无定论的大问题:何谓知识?
有一种说法,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存在。个人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将外
在一般知识的事实与概念借助文字、数字、演算法等抽象性的了解而形成为
一种语意的记忆。再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这个说法背后的知识观和教育观,
是将人当作一副冷冰冰的计算机和记忆芯片。冷静(无情)的计算机便足够
将外在 “离身” 的知识内化,之后储存在语意的记忆系统中。这种知识观与
教育观侧重于知识自上而下的灌输与传递和个人的反复背诵与吸收,违背了
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另一种说法,认为知识虽然有外在的根源,但其本质是开放的且具有极
大的可塑造性,是远超过上述“离身” 的说法所能涵盖的内容的。儿童本性
好奇、好动、爱发声发问,又能察觉、感知和探索外界事物的变化。他们会
尝试触摸和改变事物,再将之还原作测试,查看不同的表征下面的真相,从
而揣测自然界的一些 “规律” 或 “真相”,如物体恒存、质量守恒等。这些由
儿童全身参与而获得的知识会随着儿童新的体验而修改;而这些知识的开放
性和可塑造性正好为儿童提供了空间,让他们大展身手,活泼地发展心智、
全面性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当儿童塑造知识时,
他们的脑神经认知系统固然重要,而模态感知系统则更为关键,这包括感知、
行动、内省。这些模态感知系统不会因儿童成长而萎缩或被代替。
知识的开放性和可塑性不仅适用于有关自然世界的一般知识,也适用于
有关社会事物的知识,如责任与权利、自主与顺从、合作与对抗、宽恕与怨
恨、美善与丑恶、富裕与贫穷、公平与歧视、和平与战争等。这些知识有成
年人的版本,也有儿童的版本。后者是通过儿童在家庭和校园等情境的体验
而形成的,包括儿童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互动、沟通和辩驳,也可由听故
事、玩游戏、扮演现实和幻想世界中的不同角色、观看电子媒体等获得。这
些体验一方面刺激儿童本身的语言、大脑镜像神经元、心智和社会化的发展,
同时,也受惠于这些极其重要的发展,协助儿童迅速形成和发展全面的认知
能力。在这段时间内,儿童的全面发展迅速且具关键性。这部著作的应用价
值也因此而显得更为重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宗旨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全民脱贫并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同时,儿童的心理健康水
V
序 二
平、心智和认知的全面发展及勇于创新的动力,将会是新时代一个日趋重要
的教育课题。你正在翻阅的这部著作,对此将会发挥适时的贡献。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2021年11月17日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自 序
20世纪末,具身认知理论正式创立。Lakoff和Johnson以及Gibbs、
Barsalou、Zwaan、Glenberg、Wilson、Anderson、Clark、Shapiro、Beilock
等学者的多项标志性研究成果推动其成为新兴的学科,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
进一步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生理学证据。具身认知理论的思潮开启了第二
代认知科学的时代。
具身认知理论主张思维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的,身
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人们怎样认识世
界,决定了人们的思维风格,塑造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按照具身认知理
论的观点,人们基本概念的形成,从本质上是源于感知觉经验的。因此,感
知觉(温度知觉、空间知觉、触觉等)、动作经验等在人类认知中起着不可
替代的核心作用。
近20年来,具身认知理论得到了一系列实证研究的支持,引发了认知
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国际同行在Science、Nature等高水平
学术期刊发表的一系列突破性研究发现,温度知觉、空间知觉、重量知觉、
触觉等感知觉经验和运动等,微妙地影响了人的情绪、态度、决策、思维、
记忆以及道德等高级认知活动。这些正在改变我们对人类认知和教育本质的
认识,也为具身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VIII
儿童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
近几年来,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出现了由实证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的趋势,
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已经波及教育科学的方方面面。具身认知理论最前沿的
研究成果已经开始应用于语言、数学、物理、音乐、体育、思想教育等学科
的教育教学,也开始应用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
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其重要的依据是,概念形成源于感知觉经验,感知觉、
运动、身体体验、情境等能够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对于具身教
育的探索,有助于对教育科学的本质的认识。
具身教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本书是国内较早关于具身教育的著作。
具身教育基于认知科学规律、心智发展规律和人类的身心发展规律,探索教
育的本质,摒弃了离身主义教育观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教学的弊端,注重感
知觉、运动系统对于心智发展的影响,遵循由具体经验到抽象概念的自下而
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将会引发
一场教与学的变革,可能对教育科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著作为河北医科大学王锃副研究员承担的2020—2021年度河北
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具身教育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在立德树人中的应用”
(HB20JY020)的研究成果。王锃副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具身教育、具
身认知、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健康。王锃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具身认知理
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完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7项,多次应邀在清华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地举办的国
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岳晓东教授是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香港城
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心理学教授,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
张盼博士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俄
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和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王 锃
2021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