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第3版前言

  本教材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修订。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教学标准,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相关政策文件,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求,结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及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教材引入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广的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确保内容紧跟国家规范,及时更新新工艺、新技术,力求内容新颖、理论精炼,突出时代性与适用性,与当前建筑科技发展水平及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紧密契合,展现前瞻性。

  在教材修订过程中,我们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深入挖掘建筑知识点与技能点中的思政元素,展现建筑新技术与建筑历史文化中蕴含的建筑精神与文化精髓。精选典型思政素材,旨在传承与弘扬中华建筑文化,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

  教材下篇精心设计了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将爱国、奉献的理想信念,规范严谨、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自然融入实践教学之中。建筑设计部分配套课程设计训练、设计任务书及民用建筑设计实例,可根据不同专业及学时要求灵活调整。通过实训任务,培养学生质量意识、求实创新精神及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其职业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本教材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编排合理、图文并茂。上篇围绕建筑工程房屋构造组成展开,各章节内容与教学单元紧密相连,设有内容提要与教学目标,章末附有能力提升思考题;下篇则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与设计能力训练。书中包含5个单元实训项目及2个工程施工图案例,旨在提升学生建筑构造设计、识图及建筑设计能力,契合项目化教学需求。

  本教材致力于富媒体数字化建设,资源丰富、更新迅速,支持自由组合、按需学习,紧跟时代步伐。随书附有PPT课件、视频、动画、案例图纸等多样化数字课程资源,部分资源以二维码形式呈现,较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助力教师高效教学,满足师生多元化需求。

  本教材由校企合作共同编写,编写团队包括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的胡建琴(前言、绪论及第5、7、8、10章,第11章的11.2、11.3、11.6、11.7节)、崔岩(第9章及第11章的11.5节)、唐文斐(第2、4、6章及第11章的11.4节),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的程肖琼(第1、3章及第11章的11.1节),以及广东安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美玲和甘肃第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骆军参与修订、资料收集与审核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广泛参考了相关教材、视频、图片及网络资料,引用了设计公司提供的建筑设计图纸及国家现行规范、规程与技术标准,并得到了相关企业专家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感谢!本教学资源仅供教学使用。

  鉴于编者水平、信息获取及资料收集有限,加之建筑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快速迭代,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行业专家、同行和读者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再版修正。

  

   编  者  

第2版前言

  光阴似箭,转眼间,本书的第1版已经出版六年之久。承蒙广大读者的厚爱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加之建筑新技术在建筑构造领域的广泛应用,第1版的发行量远远超出了笔者的预期。这促使笔者深感有必要对内容进行更新,再版此书,以更好地回馈读者。

  第2版对原书的主要章节进行了补充与内容的更新、修改。第2版修订所遵循的原则如下:

  (1) 先进性与基础性相结合。注重实用、先进、科学的观点与行业规范,精心策划组织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与核心内容。依据建筑工程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选取内容。同时,兼顾不同地域及经济区域建筑的特点,以增强教材的兼容性,展现出内容新颖、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资料丰富、与现行规范同步的特点。

  (2) 科学性与职业性相融合。本书上篇以建筑构造为核心,依据建筑工程房屋构造的组成来组织教材内容和教学单元,并紧密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建筑节能构造巧妙地融入教材之中,同时采用国家现行的最新标准与规范。下篇则精心设计了六个单元实训任务与指导,以及两个贴近实际应用的综合案例,适合项目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教学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 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协调。本书内容的更新紧密跟随教学改革的步伐,由简入繁,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反复穿插,实现了理论课中的实践应用与实践教学中的理论指导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良好效果。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可灵活采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4) 配套资源丰富多样。本书配套有省级精品课程网站(http://jpkc.lzpcc.edu.cn/11/hjq/ index.asp)、素材库、电子教案及课件、视频资料、在线习题测试等,教学组织形式生动活泼,具有显著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参与本书第2版编写工作的人员包括: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胡建琴(编写前言、绪论及第5、7、8、11、13、15章,第6章的6.6节,第14章的14.2节、14.3节、14.6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崔岩(编写第9、10、12章及第14章的14.1.2节、14.4.2节、14.5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肖芳(编写第2章、第6章的6.1~6.5节、第14章的14.4.1节);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的程肖琼(编写第1、3、4章及第14章的14.1.1节)。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并借鉴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图片资料,使用了相关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素材,引用了设计院提供的建筑设计图纸以及国家现行的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并得到了相关企业的鼎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以及信息和资料收集所限,加之建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  者  

第1版前言

  本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高职高专土木与建筑专业规划教材系列之一。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深入阐述了一般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的构造原理;下篇则聚焦于建筑施工图的基本规范、民用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及课程设计要点。

  为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学习,本书在上篇各章节前设置了内容提要与教学目标,并在每章末尾配备了复习思考题;而下篇的建筑设计部分,则在相应章节中安排了课程设计练习、设计任务书及民用建筑设计实例,旨在满足不同专业及学时需求,实现灵活教学。

  随着建筑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与建筑、装饰工程紧密相关的新标准、新规范亦在不断修订与更新。本书在编写时,严格依据现行标准规范,在继承同类教材精华的基础上,力求反映我国建筑构造领域及建筑设计方面的最新技术动态、材料应用与工艺革新,特别增加了如玻璃幕墙、玻璃采光顶、塑钢窗等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建筑装饰构造内容,同时淡化了已逐步淘汰的钢窗等内容。全书旨在使教材内容紧密贴合专业岗位需求,与现行规范保持一致,展现出内容新颖、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参考性强、规范统一的鲜明特色。

  本书由胡建琴、崔岩担任主编,程肖琼、肖芳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胡建琴负责前言、第5、7、8章及第13、15章和第14章的14.2节、14.3节、14.6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崔岩编写第9、10、12章及第14章的14.1.2节、14.4.2节、14.5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肖芳编写第2章、第6章的6.1~6.5节及第14章的14.4.1节;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程肖琼编写绪论、第3章的3.1~3.6节、第14章的14.1.1节,以及第3章的3.7节、第6章的6.6节(与许哲明共同编写部分除外);许哲明编写第11章及第14章的14.1.2节(与程肖琼共同编写部分除外);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静编写第4章。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广泛参考并借鉴了相关书籍、图片资料及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素材,同时引用了设计院提供的建筑设计图纸和国家现行的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并得到了相关企业专家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及信息资料收集所限,加之建筑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