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言

礼仪是用来确定人与人或者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行为规范。它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礼仪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一种直观形式,也是人们在特定的文化里经过长期熏陶后形成的进行相互交往的行为举止规范。礼仪一方面体现了一个族群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积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个族群中个体的世界观、族群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同其他个体在交往互动过程中的基本行为方式。礼仪的出现和成熟也是一种文明逐渐定型和确立的标志,它反映了族群中个体对自我和他者之间关系的具体定位与行为互动模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也是儒家思想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礼”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里,就包含了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和规矩,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从儒家的观念来看,“礼”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理性,它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种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礼”通过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引导和制约,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孔子在《论语·尧曰》中说道:“不知礼,无以立也”。他认为不学礼、不知礼,就难以在世上安身立命。因此,有文化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实际上就是“礼”的政治,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礼”的历史。“礼”的发展、成熟和确立,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直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意义。

从多样化的人类文化角度来看,礼仪体现着世界上不同文化中人们特有的待人接物方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一种文化中待人接物的方式被族群共同体中所有的个体同时接受并遵守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文化中所有成员约定俗成并且共同遵守的礼仪习惯,以至于是否熟悉和遵守这些礼仪形式便成为衡量是否被这个文化所接受的一个象征。1954年,加拿大人类学家卡莱沃·欧伯格(Kalervo Oberg)第一次使用英语“cultural shock”(文化休克)这个词来描述一个人迁移到新的文化环境时,因为失去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礼仪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这是因为每个人在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时,会自动形成一套习以为常的礼仪环境。这种礼仪环境一旦突变就会造成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礼仪就成为一套大家所习惯并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自动了解并谙熟自己文化中所有场合都需要遵循的礼仪细节和行为规范。而对其他文化中基本礼仪的了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正因如此,一本全面介绍各种礼仪形式和规范的普及性读物就显得非常必要。

《礼仪与文化》正是这样一本较为全面地介绍各种礼仪知识的普及性读物。本书涵盖了各种礼仪形式,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适合用作各类学校开设与美育和礼仪有关课程的教科书,也适合用作各类科研人员在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进行专业研究时的参考书。

本书的内容涉及“礼仪与文化概述”“交谈礼仪”“服饰礼仪”“仪表举止礼仪”“社交礼仪”“公共礼仪”“餐饮文化与礼仪”“求职礼仪”“涉外礼仪”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涵盖了各种礼仪形式的由来、基本礼仪要求以及礼仪形式规范等。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插画,对许多礼仪形式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展示,使得书中所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清晰简洁。

遵守正确和高雅的礼仪形式反映了一个公民高尚的文明素质和较高的文化涵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很多基本礼仪的了解是从生活中通过模仿和观察来进行学习的,很少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而《礼仪与文化》一书的再版,可以帮助我们在普通大众中普及基本的礼仪知识,使人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礼仪规范,特别是在与其他文化中的人们进行日常交往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礼节。相信本书的再版将会对普及高尚的文明举止,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和谐文化的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

喻辉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