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国际金融学与宏观经济学有一定的关联,它借鉴了宏观经济学的部分原理、研究手段和视角,扩展了宏观经济学,但又不同于开放宏观经济学,它需要研究开放条件下的货币和金融问题。国际金融学需要研究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内外均衡问题,需要研究汇率制度发展及其包含的内外均衡问题,需要研究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的决定理论,需要研究汇率及汇率的决定理论,需要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些研究对象中,不同条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是国际金融学的研究主线。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内经济的发展,随着各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国际金融学的地位越来越高。

  国际金融学是金融学科和财经类非金融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左柏云教授在国际金融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金融课程教学队伍越来越稳定,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教学团队逐渐认识到应该编制一本和我们教学更适应的教材,这个想法得到了左柏云教授和邹新月教授的支持,也得到了广东财经大学和金融学院的支持。2003年,本校金融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获得批准,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上升。2009年,本校金融学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11年,本校金融学院国际金融学课程成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我们对于教材建设的必要性逐渐达成共识。2019年,本校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成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为了更好地服务金融学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编制一本国际金融学教材更加迫切。2020年,本校国际金融学课程成为广东省省级一流课程(线下),为了圆满完成省级一流课程的建设任务,课程团队决定编制一本国际金融学教材。课程团队也希望借助国际金融学教材的编制等课程建设,为冲击国际金融学国家一流课程创造条件。

  教材的编写从2020年6月开始酝酿,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教材编写的总体方案、规划和组织实施由骆祚炎教授负责。编写大纲由骆祚炎和邹新月教授进行总体设计,经过教材编写组反复讨论后于2020年8月定稿。第一稿出来后由骆祚炎和潘成夫提出修改意见,第二稿和第三稿均由骆祚炎提出修改意见。编写组委托吴鹏对第三稿进行了两次查重,在查重的基础上进行第四稿写作。第四稿写作过程中强调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同时由李亚青负责各章的意识形态审查。编写组将第四稿分别送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杨长江教授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陈平教授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两位教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查,并给出了非常专业的具体修改建议。教材编写组以两位教授的修改意见为基础,进行认真的讨论,确定修改的方向为增强前沿性,并适度增加微观角度的写作,每章都进行了修改,由此形成第五稿。此教材就是在第五稿的基础上形成的。

  教材编写组根据国际金融学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内在的逻辑,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确定从基础理论开始,然后是提高部分,最后部分为国际金融领域的现象和实践。

  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由张春生负责编写;第二章由袁嫄和邹新月负责编写;第三、第七章和第八章由杨亭亭负责编写;第四章、第九章和第十一章由马超负责编写;第五章和第六章由袁际军负责编写;第十章由骆祚炎和邹新月负责编写;第十二章第一~四节由李亚青负责编写,第五节由袁嫣(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编写;第十三章由吴鹏负责编写;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由潘成夫负责编写。

  本教材是在国际金融学课程团队多年教学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其体系和内容设计符合本科教学的要求,突出了基础理论和逻辑性强,易被师生接受的特点。同时,教材跟踪国际金融前沿理论和实践,体现了时代性。此外,教材对微观视角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也有所涉及。

  在此,对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的辛勤劳动和专业指导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教材编写组水平有限,教材难免存在缺陷和不足,敬请学界同人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