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第二版前言
自本书第一版面世以来,被国内诸多高校作为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和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参考书籍之一。在深感欣慰之余,我们深知,本书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提高和完善之处。近年来,不少热心读者、尤其是高等学校的老师们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为此,我们从2022年开始,着手本书的第二版修订工作。我们尤为关注来自学生和在教学一线老师们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多次召开本书第二版修订的专门会议,就知识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知识点与各课程主讲老师交流,并倾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想。
正是广大读者充满热忱的支持和期待,激励着我们倾心投入此次修订工作。第二版修订和课程调整的主要依据来自人工智能学科最新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等。在本书的第二版中,为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探究性地学习,避免低效的课程教学,我们减少了专业课程学习的总学分数,对课程的设置和内容进行了优化,以使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跟上时代的进步。
当前,人工智能(AI)与物理学的交叉融合正在开创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我们由此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内容设置进行了改革, 为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学生专门开设“现代物理与人工智能(Physics for AI)”课程,这也是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现在的普通大学物理课程不同,该课程在注重经典物理知识衔接的基础上,学习和探究先进物理理论在AI领域的实际应用和研究,理解物理学与人工智能之间存在的深刻交叉和互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AI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探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奠定现代物理知识基础。同时,还增设了其他新的课程,如“先进自动驾驶技术与系统”“生成式AI与大语言模型”
“创新设计思维”等课程; 此外,对其他21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修订和调整,以保持我们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课程设置更加合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基础理论、最新知识和技术。
在本书第二版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心中时时铭记第一版序“教育也是一种创造”中所言“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我们学院的老师们亲身践行这一教育的核心内涵,尽力使本书的内容能够传承经典、跨越时代,并与时俱进、求新思变,期待能为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应有的力量!
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殷切希望广大教师、学者同仁和读者不吝赐教与批评指正!
《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第二版修订工作组
2023年8月
PREFACE
第一版前言
40亿年以来,地球上的生命遵循着最基本的自然进化法则缓慢地演化。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将会出现按照有机化学规则演变的生命和无机的智慧生命并存的形态,或者说人类有可能利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去设计生命。目前,尽管我们无法描述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几十年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具体形态,但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定会给人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并且这个变化一定会远超人类过去千年所发生的变化。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30年影响最大的技术革命。
近年来,布局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识与行动。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强调加快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为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自2017年起,人工智能已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2017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2018年4月,为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以及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等重要任务。今年3月,教育部批准全国35所大学建设首批“人工智能”新本科专业。
早在1986年,西安交通大学就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简称人机所),该研究所依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文化,培养了一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领军人才,成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30余年来,人机所始终坚持人工智能,特别是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并积极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培养了以人工智能领域世界一流科学家孙剑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首批资助,成为“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机器视觉与认知计算”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混合增强智能示范中心、“认知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的支撑单位,为西安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支撑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
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西安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加快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2017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授领衔,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探索培养人工智能方向本科生,并于2018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8年11月在人机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3月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
第一版前言
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以及渗透力和支撑性强等特点,其课程体系必须以学科交叉为重要指导思想。因此,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挑战性。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培养扎实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应用工程与技术,熟悉人工智能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具备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产业视角与国际视野,未来能在我国人工智能学科与产业技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潜力成长为一流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自2017年初开始,历经两年多的深入研讨和推敲,借鉴国际一流大学人工智能方向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理念,最终形成了包括“数学与统计”“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核心”“认知与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与社会”“先进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等八大课程群计,共39门课程,其中必修27门、选修12门(完成至少9学分)。在实践方面,特设了“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程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培养达到“脑”与“手”相结合的目标。
经过严格遴选,教学团队以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师为主体,并特聘校内其他院系的优秀教师以及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人工智能企业的知名专家加入。例如,“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将由具有数学专业背景,并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教授讲授; “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思想”是由在国内理论计算机领域享有著名声誉的南京大学教授主讲; “认知心理学基础”由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知名教授讲授; “人工智能的科学理解”将由在科研与教学有着丰富实践和深刻洞见的资深教授讲授;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专家也将参与“机器学习工具与平台”的授课等。
在当前第四次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中国不仅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更要培养出高层次乃至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本书作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极为关键的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指导,期望通过该课程体系引导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掌握扎实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拥有特色的学科交叉背景,为他们今后能成长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奠定良好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本书难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殷切希望广大国内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建设与课程设置工作组
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