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就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本书贯彻“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大局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金钱观、职业道德等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程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本书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探索符合国情的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新路径,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本书从金融衍生工具与风险管理对立统一的关系出发,具体介绍了当代信用货币体系下债权与物权的金融衍生化方式。金融衍生品是从基础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具备跨期性、联动性、不确定性和杠杆性等相关风险特征。因此,本书在引入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概念之前,从现代信用货币体系角度,介绍了基础货币(高能货币,M0)到广义货币(M2)的转换过程,并从风险管理角度确认了信用货币与金融衍生品相似的债权风险特征。因此,金融衍生品在本书中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基础货币的衍生性,二是基础资产的衍生性。
因此,在分析金融衍生品的收益和风险特征时,需要同时结合基础货币的衍生性和基础资产的衍生性。换言之,金融衍生品价格由货币价格和基础资产价格共同决定。在美元作为全球资产定价锚的大背景下,全球美元流动性的高低也驱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在货币的价值尺度不变的前提下,古典经济学能够用供给-需求框架来研究商品的均衡价格。然而,在货币的价值尺度不断变化的当下,货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需要被准确测度和区分,进而才能度量基础资产和其衍生品的内在价值。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不断强调信用货币的衍生性,也着重于对利率衍生品(货币的国内价格)和汇率衍生品(货币的国外价格)的介绍,进而有利于理解内外循环条件下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价值对应关系,例如,利率、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三者之间的价值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突出了利率衍生品、汇率衍生品和大宗商品衍生品对信用货币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
在区分货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基础上,本书介绍了其他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策略,具体包括股指期货(期权)、碳排放权期货(期权)和数字货币等。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投资者开始质疑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货币体系,因此以比特币为首的去中心化数字资产开始吸引市场的关注。本书借助金融互换这一去中心化的交易方式,将其与数字货币的分布式记账体系相结合,重点介绍了金融互换和数字货币在金融脱媒(去中心化)方面的作用。
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字技术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加速各类市场主体的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因此,数字货币不仅具有大宗商品类似的物权风险特征,而且还具有跨时空的交易优势,导致其价格驱动风险因素更为复杂。由于本书仅作为本科生入门读物,在编著中仅重点强调了数字货币与碳排放权之间的联系,其他跨时空特征并未涉及。
2015年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去杠杆工作的推进,我国也开始快速地推行资产证券化,这也使得金融衍生品对应的基础资产不断多样化。本书侧重介绍了基于债权的各类衍生产品,具体包括信用违约互换、信用关联票据和信用期权等。结合以上内容,本书重点介绍了我国理财产品市场的结构化产品类型、风险结构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等,再通过相关案例进一步解析了期货、期权和互换如何在结构化产品中相结合,为读者设计结构化产品提供一定的思路。
本书由杨璐和王晓玲负责设计总体思路和框架,以及全书统稿和审定。各章节编写分工如下:前言、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一章由杨璐编写,第三章和第四章由李国华编写,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由张凯编写,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由王晓玲编写。
本书获深圳大学教材出版资助,在编写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和深圳大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郑尊信、赵登峰、谢圣远、宋清华等专家、学者进行了悉心指导,深圳大学教务处同仁在编写出版工作上积极协调,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们对本书进行了细心的审校,在此谨表示诚挚的谢意!此外,本书还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著作、文献、教材、报刊及网络资料,在此,一并向这些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予以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
本书免费提供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和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读者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教学课件 教学大纲 电子教案 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编 者
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