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一轮的智能革命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在这种变革下,汽车的产品形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汽车正在由传统的工业及机械产品,向“第三空间”和移动的智能化数字终端转变。一方面,汽车座舱不再受到传统物理按键和显示屏物理性能的约束,汽车的使用场景和用户体验不断拓宽;另一方面,汽车摆脱了功能至上的设计趋势,更有趣、更有情感、更人性化的车内交互设计正在成为车企关注的重点。
然而,在这个转折点上,车企却面临着消费需求下降,市场竞争激烈的大浪淘沙阶段,无论是国内新势力、传统汽车品牌还是外资品牌,都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之中。几年前,智能化和电动化趋势让造车“看起来没那么难”,催生了大量场外玩家进入,生长在数字化时代的新玩家为百年汽车工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即使大量的资金在品牌初创期造就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难以在单车利润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持续,结果是十不存一。另外,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正在不断压缩汽车的开发周期,以往某豪华品牌车型整体开发周期60个月的情况一去不复返,20~30个月的快速迭代量产变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快速响应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新需求,基于用户实际需求进行正向研发,并通过前瞻技术或设计创新实现“差异化的用户价值”,让用户安全、高效、舒适地完成车内交互体验,成为车企的核心关注点。
智能座舱是由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起来的智能载体,是当前智能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智能座舱的设计创新给用户带来了丰富的体验,而另一方面,座舱的交互信息越来越复杂、新兴技术或设计越来越多,给驾驶安全带来新的隐患。因此,在具体的智能座舱HMI设计中要时刻守住汽车安全的基本盘,这需要综合考虑座舱交互媒介和实际驾驶场景,选择最佳的信息展示和交互通道,同时全面考虑HMI设计是否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和沟通方式,保证交互过程的自然高效。
然而知易行难,如何以人为中心,全方位思考智能汽车与人的关系,并通过人-系统整合的思维,以及用户价值驱动的创新性技术或设计,最终面向用户打造“安全、高效、舒适”的驾驶体验,是整个汽车行业共同的难题,也是本书想要为读者尝试回答的问题。
再说说这本书的定位。首先,这本书不是一本学术著作或设计教科书,因为晦涩难懂的理论、学术名词和实验会大大提高读者的学习成本和阅读门槛,这样对设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就会很有限,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其次,这本书也不是一本纯设计工具书,我们没有把大量的篇幅放到“技法”的表现层面,而是将更多的篇幅放到人因思维 “道”的应用层面,我们更关注理论如何应用于设计实践,实验结论如何指导HMI设计底层的信息框架搭建,或者如何运用本书的知识来解决具体的设计问题。从内容形式上讲,本书主要通过案例来呈现从人因工程、人机交互、心理学的理论及方法中所提炼出来的设计原则及思维方式,以及其在智能座舱HMI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让读者建立系统工程思维、用户思维、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维,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设计美学”的层面。
这本书从2018年我读博期间就开始酝酿,后来在人机交互专家薛志荣的推动下才真正迈出了第一步。从确定书的行文风格和内容方向,到具体的大纲和二级标题确定,经历了半年之久,这期间每周都会和志荣讨论到深夜, 我们的初心就是为汽车HMI设计、汽车产品经理、用户体验设计师等车企从业人员,提供一本能够看得懂、用得上、有价值的书。
这本书包括7章:第1章主要向大家呈现智能座舱HMI的概览,以及智能座舱HMI设计背后的一些机会和挑战;第2章引入了人因工程的概念和发展史,讲述了将人因思想引入智能座舱HMI设计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第3章系统阐述了智能座舱HMI设计过程中需要直面的问题以及HMI设计评估的方法,引导设计师不仅要跳出移动端的思维惯性进行设计,还要从空间和信息传递等角度去重新思考HMI设计给用户带来的价值;第4章和第5章主要将人因和人机交互的模型和方法,通过数字仪表和信息娱乐系统的HMI设计案例,进行了拆解和分析,并整理出了一些实用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供大家参考;智能座舱多模交互体验的优劣是影响用户价值感知的重要因素,第6章基于人因和人机交互的理论,全面讲述了多模交互的内涵、价值及设计方法,重点呈现了GUI和VUI融合过程中的各类思考和实用的设计准则;第7章从人-系统整合角度介绍驾驶自动化HMI设计,并从人因信任、安全感、反馈等角度,通过案例全面讲解了人-系统接管、干预等过程中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这本书如何看?如果你是产品经理,我建议从头到尾整体看一遍,这样可能会较全面地理解智能座舱研发过程中的用户价值,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用户思维;如果你是HMI设计师,无论做视觉还是交互,我建议第2、3、6章必读,第4、5章选读,这样可以很快将理论及应用串起来;如果你是用户体验设计师,建议先读一下第2、3、6、7章,建立智能座舱方法论,再将其具体应用到你的实际工作中;汽车专业的学生和行业其他职位的从业者,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阅读。
读这本书的同时,建议大家关注“薛志荣”“MiX跨学科知识分享”“无界社区mixlab”“未来出行实验室”和“未来出行学院”的公众号内容,这里会分享更多关于跨学科知识融合、HCI、汽车HMI和汽车产品经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本书的编写得到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本书各章撰写的情况如下:第1章和附录由杨宝玲撰写,第2章由李俊、王亚辉和薛志荣共同撰写,第3章由王亚辉撰写,第4、5章由贾思玉撰写,第6章由薛志荣撰写,第7章由李俊撰写,全书由王亚辉和薛志荣统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尽管各位同仁精益求精,力求完善,但是书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推敲和完善的部分,我们期待和感谢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愿与您共同前进!
王亚辉
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