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作为一位从教 15年的语文教师,笔者被问过最多的相似问题有如下三个。

问题一:“花生粥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看了那么多书,可是写作文还是一塌糊涂?”

的确,很多热爱读书的孩子看书时聚精会神,周身散发着可爱的弧光,家长看着就欣慰——“老父亲、老母亲终于培养出一个热爱学习的娃……”然而一旦让孩子分享一下自己读书的感受,或是付诸笔端,刚才的喜笑颜开会瞬间土崩瓦解。孩子看过的书如同泥牛入海消失不见。这时候,孩子好似一个“茶壶”,不管肚子里有没有饺子,反正什么都倒不出来。

这是为什么?因为阅读和写作不一样。

问题二:“花生粥老师,有没有适合我家孩子的书单?我在网上给孩子买回来,让他赶紧看完……”

网购的出现,使人们在购书时渐渐遗忘了还有书店这样一个地方。每当我途经新华书店,看到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时,常常感慨童年时期最喜欢和朋友们去的地方,正是这个充满知识的“天堂”。也许有人说,在何处买书只不过是种手段,网络购书的便利是时代的进步。每次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总会想起那句有趣的话——“书非借不能读也”。

这是为什么?因为读书需要仪式感。

问题三:“花生粥老师,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欢看书,怎么办? ”

有趣的是,还有个相关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家孩子只喜欢阅读特定的书,看好几遍还不放手?”孩子的成长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种明确易找、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时间表成长。不喜欢看书的孩子也许学习成绩很突出,只喜欢看特定书目的孩子也许更容易触类旁通……

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孩子的阅读在起步阶段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事。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准备本书书稿之前、之中,甚至之后的时间里都会反复地出现。这些都是当代家长朋友在孩子阅读习惯养成过程中绕不开的重要议题。

时代在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习方式。笔者小时候,读书就是自己的事情,周围很少有家长懂得从孩子自身需要和科学引导等角度出发,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当代家长对于孩子阅读这件事非常重视,这当然是好事。然而,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运用什么样的技巧,怎样走出误区,是无法用一两句话能讲明白、说清楚的。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如果你问我,家长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帮助孩子热爱读书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的回答一定是:按照正确的方式,解决孩子阅读和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家长“有的放矢”,孩子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差不多十年前,我在网络平台上开通的给中小学生讲世界名著的音频专辑《花生粥:中小学生名著趣谈》获得了万千同学的喜爱。自此,很多家长朋友咨询我关于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这才有了这本书要解答的诸多问题。五六年前,拙作《给孩子的 24堂经典阅读课》甫一问世便受到好评,这也给我写作本书提供了动力。这本名为《给家长的 36堂阅读指导课》,可以算是《给孩子的 24堂经典阅读课》的姊妹篇。

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依赖于正确的方法,而且还要避免走入常见的误区。如果你也认为阅读的习惯养成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那请翻开这本书,它将解答那些困惑家长朋友许久的问题。

徐宏洲

癸卯年岁末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