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和聲攸攸:商周銅器銘文研究文叢”序 

青銅器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商周時期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階段。《左傳·成公二年》記載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器物是禮制的體現方式之一。鑄刻在商周銅器上的銘文,不僅記録了漢字演變歷史,也承載了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等資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和聲..:商周銅器銘文研究文叢”第一輯匯集了四本著作。陳琴博士《東周銅器銘文軍事名詞研究》在集釋基礎上,討論東周銅器銘文與軍事建制、軍事職官、軍事物資、軍事賞賜、戰争物件有關的詞語,訂補《漢語大詞典》《中國古代軍事大辭典》。韓宇嬌博士《曾國銅器銘文整理研究》,編年匯釋曾國銅器銘文,研究曾國及相關歷史問題,依據新材料、新成果,探討“曾隨之謎”等重要問題。趙諺麗博士《商周青銅酒器自名、定名整理與研究》、夏宸溥博士《商周青銅食器自名、定名整理與研究》都研究商周銅器命名,兩位作者在梳理現有數千件商周有銘青銅酒器、食器以後,逐一分析其自名字形、意義,參照已有文獻定名,討論銅器定名。

商周青銅器自名、定名是學者們關注的難題,“自名”是青銅器“自載其名”,自宋代金石學家開始大規模著録銅器圖像、銘文以後,前賢時彦從考古學、博物館學、古器物類型學、古文字學及古文獻學等角度,研究青銅器物自名,爲其定名,碩果累累。我在學習、研究銅器銘文時,也留意銅器自名、定名現象。 2008年,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刊登我撰寫的《釋新刊布應公鼎銘 “ 

”》,小文考釋該

器物自名“鼎”前的修飾語爲“籚”。此後,我撰寫了多篇探討青銅器名實問題的文章,《單叔鬲“

”字及相關問題考釋》(2012 年)分析了 2003年出土于陝西省

楊家村一件西周晚期窖藏青銅鬲的自名“ 

”,結合字形、音讀、辭例等,釋爲“彝”。

《談談“

”器名問題》(2018 年)討論 2006年陝西鳳翔小沙凹村出土一

件青銅器物名稱。學者們曾先後將該器物定名爲“罍”“甒”“

”等。通過對器

名形體以及器物形制的分析,我們認爲這件器物名稱宜定名爲“

仲 

”。《燕

國兵器自名“釱”字考釋》(2018 年)討論戰國時期燕國兵器自名“釱”字,有的學者認爲“釱”是“劍”的方言詞,有的學者認爲“釱”讀爲“鎩”,或讀爲“銛”,或讀爲“錟”。我們梳理燕國兵器實物圖片,依據傳世文獻中“杕—柁”“馱—駝”等異文及古音關係,分析“釱”讀爲“鉈”。戰國時期燕國的矛以及由矛演變而成

商周青銅食器自名、定名整理與研究 

的鈹,都自名爲“釱”。《燕國兵器自名“鉘”字考釋》(2021 年)聯繫与“鉘”同源的“拂”“柫”“砩”等詞,分析“鉘”的得名之由與其使用方法、方向相關,“鉘”有横擊之義。上列文章都從器物自名出發,探討“名從主人”“物從中國”等定名原則。 

2016—2022 年,我們以吴鎮烽先生《商周金文資料通鑒》爲材料範圍,系統整理商周青銅器六大類的自名、定名。 2015級碩士吴沙沙首先撰寫《商周青銅簠自名、定名研究》,此後碩士生李森、王文文、王爽、趙江寒、范佩瑜等,共同完成了商周青銅水器、樂器等的自名的整理與研究。三位博士生完成了商周青銅兵器、酒器、食器的整理與研究。

感謝、感恩學界前輩、同道的大力支持、指導,在本課題以及碩博士生們論文開題、答辯時,提供了寶貴的建設性意見,“示我周行”,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2019年 6月 3日、2020年 9月 19日,我們兩次主辦“商周金文研究”會議,師友們也積極參與,共同研討。 

2018年,我們獲批北京語言大學校級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商周青銅器自名、定名整理與研究”;2019年,又獲批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專案“北京地區三大博物館收藏青銅器自名、定名整理與研究”。項目所劃撥的前期經費,主要用來支持課題組碩博士生的研究,穩定的科研投入,保證了同學們順利完成學業。 

2022年,因爲達到北京語言大學校級重大專案自動結項要求,學校劃撥了後期科研經費。我們决定將此經費用于出版“和聲..:商周銅器銘文研究文叢”。因爲宫肇南博士的論文由江蘇省教育廳資助先行出版,所以没有列入該叢書。陳琴博士的著作在獲批暨南大學科研資助經費後,加入本叢書。韓宇嬌博士在清華大學完成的學位論文《曾國銅器銘文整理研究》,推進了曾國銅器銘文研究,也納入本叢書。

春秋時期徐王子.鐘有銘:“其音..(悠悠),.(聞)于四方。”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甲本《道篇》記載:“有無(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恒也。”音聲與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對立統一的概念,都是永恒存在的。因此,我們用“和聲..”命名本叢書,意指四位作者的研究,如同單音與和聲的融合,和諧、悠遠、恒常。

我們非常感謝北京語言大學科研處羅墨懿、曹曉冰兩位老師,她們作爲專案主管,認真負責,關注、推動項目完成。我和清華大學是有緣的, 1997年博士畢業時,我曾聯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因爲那一年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計劃成立漢字

“和聲:商周銅器銘文研究文叢”序 

研究所,所以到了該校。對兩位時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和學科負責人的善意,本人至今猶記,至今心存感激。這套叢書能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真可謂再續前緣。非常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張維嘉編輯,她細緻、專業的編輯工作,使“和聲..:商周銅器銘文研究文叢”得以順利出版。

長路漫漫,關山重重。商周銅器銘文研究任重道遠,我們期待和大家一起潜心耕耘,盡志無悔。

是爲序。

羅衛東 2024年 12月